秋季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秋季过敏原引发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发病因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免疫反应致鼻黏膜病理改变,有鼻部、眼部及其他症状,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过敏原检测诊断,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可药物、免疫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当过敏体质者接触秋季特定过敏原后,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过敏原,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结合在鼻黏膜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其活化,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鼻黏膜的相关受体,引起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鼻黏膜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症状。
二、症状表现
鼻部症状:
鼻塞:轻重程度不一,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儿童患者可能因鼻塞而张口呼吸,影响睡眠和面容发育等。
流涕:多为清水样涕,量较多。
打喷嚏:阵发性喷嚏,次数较多,每天数次甚至数十次。
鼻痒:患者常感觉鼻内瘙痒,小儿可能表现为不断揉鼻。
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痒、流泪、眼红等症状,这是因为眼部结膜与鼻黏膜相连,也接触到了过敏原。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咽喉痒、咳嗽等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鼻部不适,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或因鼻塞影响吃奶等。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季节、症状出现的规律、既往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每年秋季特定时间出现上述症状,有无对花粉等过敏的家族成员等。
体格检查:检查鼻黏膜情况,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水肿等。
过敏原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是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之一,将常见过敏原提取物滴于患者皮肤,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在点刺部位出现风团样反应。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
四、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
了解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患者对何种秋季过敏原过敏,如花粉等。如果是花粉过敏,了解当地秋季主要的致敏花粉种类及花粉浓度高峰期。
减少外出: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如晴天的早上和傍晚,尽量减少外出。儿童在这个时期应避免在户外长时间玩耍。
佩戴防护用品: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眼镜等,减少过敏原接触鼻黏膜和眼结膜的机会。儿童佩戴口罩时要选择适合其脸型的,确保佩戴舒适且能有效阻挡过敏原。
保持室内清洁:室内可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减少室内过敏原残留。对于儿童房间,要特别注意定期清洁灰尘、更换窗帘等。
五、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虽然不提及具体药物使用剂量等,但可知道有抗组胺药物,如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能有效缓解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年龄特点,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免疫治疗:对于明确过敏原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但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秋季过敏性鼻炎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在预防方面,家长要更加细心地照顾,如准确把握花粉浓度高峰期,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等。同时,要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鼻塞是否影响呼吸、睡眠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在预防方面,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外出活动安排,确保其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下生活,减少过敏原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