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是胃黏膜有炎症性改变且活跃的阶段,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等,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表现,可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及对症,多数患者规范治疗预后好,否则可能反复或进展,不同年龄患者预后略有差异。
一、定义
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程中的一个阶段,指胃黏膜出现炎症性改变且处于活跃状态。胃黏膜会有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是胃黏膜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刺激后,炎症反应较为明显的时期。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致病因素,它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处于活动期。比如多项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饮酒、吸烟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活动。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胃黏膜受到酒精的持续刺激,更容易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的表现。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炎症易处于活动状态。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灼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多以哭闹等方式提示腹部不适;成年患者能较准确描述疼痛性质和部位。
2.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腹胀、早饱、嗳气等。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本身较弱,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如腹胀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进食和营养吸收。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会有黑便,提示可能存在胃黏膜糜烂导致的少量出血。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能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活动期的典型表现,还可在必要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炎症程度等。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操作时需注意的要点不同,儿童胃镜检查需更轻柔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例如尿素呼气试验无创,适合各年龄人群检测,但儿童要注意按照合适的剂量要求进行。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相关疾病名称,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
1.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如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专业诊疗规范,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不同的考量,儿童需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比如为儿童准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
2.对症治疗:对于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对症药物缓解症状,但需谨慎用药,尤其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或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例如腹痛明显时,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胃黏膜保护剂等,但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安全原则。
六、预后
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去除病因后,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可以得到控制,炎症逐渐消退,预后较好。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如幽门螺杆菌未彻底清除、不良生活方式未纠正等,病情可能反复,甚至进展为其他更严重的胃部疾病。不同年龄患者预后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在积极干预下恢复相对较好,但如果家长不重视,也可能影响预后;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预后相对可能稍差,但通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也可改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