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足内翻是常见足部畸形,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可通过体格检查、X线等评估,非手术有手法矫正和佩戴支具,手术适用于严重情况,时机综合判断,方式有跟腱延长术等,术后及日常需康复训练,新生儿、婴儿、较大儿童各有注意事项。
一、儿童足内翻的定义与分类
儿童足内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主要表现为足部向内侧翻转、下垂。可分为先天性足内翻和后天性足内翻等类型,先天性足内翻多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二、儿童足内翻的评估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足部的外观、触摸足部骨骼结构等来初步判断足内翻的程度,包括检查足部的角度、肌肉张力等情况。例如观察足跟的位置、前足的内收情况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足部骨骼的形态、结构,帮助确定足内翻的具体骨骼异常情况,如跟骨与距骨的角度、跖骨的排列等。通过X线片能准确测量相关角度,如跟骨-距骨角等,以此评估足内翻的严重程度。
三、非手术治疗方法
1.手法矫正
适用人群:适用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儿期。因为婴儿的骨骼较软,可塑性强。
操作方法:由专业医生或家长在轻柔的状态下对患儿足部进行逐步的矫正手法,每天多次进行,通过缓慢地将足向外侧扳正等操作,逐渐纠正足内翻的畸形。例如从轻柔地按摩开始,然后逐步施加适当的力量进行矫正扳动,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患儿足部组织。
2.佩戴支具
适用情况:在手法矫正后需要佩戴支具来维持矫正后的位置,防止足内翻复发。
支具类型及使用:常用的有丹尼斯-布朗夹板等。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足内翻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支具,让患儿长期佩戴,一般需要每天佩戴较长时间,如每天佩戴20小时左右,但要注意定期调整支具以适应患儿足部的生长发育。
四、手术治疗方法
1.手术时机选择
对于一些严重的足内翻患儿,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根据患儿的年龄、足内翻的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通常在患儿1-3岁左右,如果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但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如骨骼发育情况等进一步确定。
2.常见手术方式
跟腱延长术:通过延长跟腱来改善足部的力线,缓解足内翻的情况。手术中切断部分跟腱,然后进行缝合,使足部能够更好地处于正常位置。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术后需要精心护理。
软组织松解术:松解足部紧张的软组织,包括肌腱、韧带等,以纠正足部的畸形。通过松解这些紧张的组织,为足部骨骼的正常排列创造条件。
五、康复训练配合
1.术后康复:如果患儿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包括进行足部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训练,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长帮助患儿活动足部,逐渐增加足部的活动范围;主动活动则鼓励患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足部运动,如屈伸、内外翻等动作的练习,以促进足部功能的恢复,一般需要长期坚持康复训练。
2.日常康复:在患儿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进行一些康复相关的活动,如让患儿多在平地上行走,感受正常的足部受力情况,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足部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康复计划。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期:新生儿足内翻要尽早发现并干预,因为新生儿骨骼柔软,手法矫正等非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足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2.婴儿期:婴儿在佩戴支具时要注意支具的舒适度,避免因支具过紧或过松影响矫正效果,同时要定期带婴儿到医院复查,根据婴儿足部的生长发育情况调整支具或治疗方案。在进行手法矫正时,家长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操作指导,不可自行盲目操作,防止对婴儿足部造成损伤。
3.较大儿童: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疏导,因为足内翻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外观和行走功能,从而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要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