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有局部症状如咽痛、扁桃体红肿、下颌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药物),一般不首选手术治疗,反复发作者可在炎症消退后考虑扁桃体切除术,不同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特点,治疗中要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一、急性扁桃体炎的症状
1.局部症状
咽痛:是急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的局部症状,多起病急,开始时多为一侧咽痛,继而可发展为双侧。疼痛较剧烈,吞咽时尤为明显,严重者可影响吞咽功能,甚至导致唾液潴留。儿童可能因咽痛而拒食。例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咽痛症状往往较为显著,炎症刺激扁桃体及周围组织,导致疼痛。
扁桃体红肿: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在扁桃体表面有时可见白色或黄色分泌物,这些分泌物是由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细菌等混合形成的假膜,假膜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易引起出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扁桃体肿大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扁桃体相对较大,急性炎症时肿大更为明显。
下颌淋巴结肿大:患者可出现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这是因为扁桃体的淋巴引流丰富,炎症可波及周围淋巴结,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
2.全身症状
发热: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体温可高达39℃-40℃,可伴有寒战。发热可持续3-5天不等,儿童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高热,且可能因高热而引发惊厥。例如,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中,发热是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一般起病后体温迅速升高。
全身不适:患者可感到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儿童全身症状往往较成人更为明显,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情况。这是由于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全身不适。
二、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这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力,促进病情好转。儿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减少活动量,以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如稀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咽部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温度,避免过烫或过冷的食物刺激咽部。
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可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有助于缓解咽部不适。儿童漱口时需要家长协助,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确保漱口效果。
2.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如明确是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常需使用抗生素治疗。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是常用药物,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其他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类型合理选择,一般疗程为7-10天,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迁延或复发。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剂型选择,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
对症治疗药物:对于发热患者,体温在38.5℃以上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时的剂量和禁忌证。若咽痛剧烈,可局部使用含片等缓解症状,但儿童使用含片时需谨慎,避免发生误吸。
3.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急性扁桃体炎不首选手术治疗,但对于反复发生急性扁桃体炎,每年发作4-5次以上,或已经引起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的患者,可在急性炎症消退后2-3周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手术方式包括扁桃体剥离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充分评估其全身情况和手术风险,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以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自的特点。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药物选择和护理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是否缓解、体温是否恢复正常等,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