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无萎缩性改变的胃炎,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自身免疫等,表现为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良好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特点。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在胃黏膜的细菌,它可以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从而引发炎症。据相关研究,约50%-80%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患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容易引发炎症。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炎症。
4.自身免疫因素: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但这种情况在非萎缩性胃炎中相对较少见。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表现为钝痛,有的是胀痛。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例如,部分患者进食后由于食物刺激胃黏膜,会使腹痛症状更明显;而有些患者空腹时也会出现腹痛。
2.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导致腹胀感明显。
3.嗳气:患者会频繁出现嗳气现象,即打嗝,这是因为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
4.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严重时会伴有呕吐,尤其是在炎症较为明显影响胃的排空功能时。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看到胃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在胃镜下,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通常呈现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的改变,还可能有散在的点片状糜烂。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患者依从性好,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幽门螺杆菌分解尿素产生的二氧化碳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则是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准确性较高。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四联疗法。
对症治疗:对于有腹痛症状的患者,如果疼痛明显,可以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来减轻疼痛并保护胃黏膜;对于腹胀的患者,可以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的排空,缓解腹胀。
2.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提倡分餐制,减少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机会。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或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对于儿童患者,非萎缩性胃炎相对成人来说可能病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因素相关,在预防和治疗时要更加注重儿童的饮食营养均衡,避免滥用药物,如有感染等情况要及时规范治疗;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注意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