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环境控制、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手术治疗(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射频消融术),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治疗谨慎、多先保守且关注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严格术前评估及加强术后护理。
一、一般治疗
1.环境控制
对于有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刺激性气体等。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者应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可佩戴口罩。对于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应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空气中有害颗粒和化学物质的接触,这有助于减轻鼻腔黏膜的刺激,缓解鼻炎症状。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等设备,一般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较为适宜。干燥的空气会使鼻腔黏膜干燥,加重鼻炎症状,而适宜的湿度可以维持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2.生活方式调整
适度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锻炼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较剧烈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通过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有助于减少鼻炎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儿童可能需要10-12小时。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对鼻腔黏膜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二、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
这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例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适用于大多数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但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前需要谨慎评估。儿童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孕妇使用需权衡利弊,因为目前关于其在孕妇中使用的安全性数据有限。
2.减充血剂
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可短期缓解鼻塞症状,但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7天。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可能会引起药物性鼻炎,导致鼻塞症状反弹且加重。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减充血剂时更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适用于下鼻甲增生肥厚明显,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通过切除部分下鼻甲组织,缩小鼻甲体积,改善鼻腔通气。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鼻腔粘连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要密切观察鼻腔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下鼻甲射频消融术
利用射频能量使下鼻甲黏膜下组织凝固、收缩,从而改善鼻腔通气。相比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鼻腔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般不首先考虑该手术治疗,除非病情非常严重且经过严格评估后认为手术收益大于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首先采用保守治疗,如上述的环境控制、生活方式调整以及谨慎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例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在儿童中的使用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病情权衡,确保安全有效。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的鼻炎可能会对儿童的呼吸、睡眠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减充血剂时,要避免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因为很多减充血剂可能会收缩血管,导致血压波动。在手术治疗时,要更加严格地进行术前评估,确保手术安全。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术后恢复较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