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补水补电解质)、病因治疗(感染性分细菌病毒处理,非感染性针对饮食、药物因素处理)、对症治疗(止吐、止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需分别密切观察、精准补液用药等以合理治疗急性肠胃炎。
一、急性肠胃炎的一般治疗
1.休息与饮食调整
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在饮食方面,急性期应暂禁食或给予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等,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例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易消化,避免因不当饮食加重病情。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急性肠胃炎患者由于呕吐、腹泻等症状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口服补液盐,根据脱水程度调整补液量。对于不能口服补液或脱水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途径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脱水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相对更易出现脱水情况,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来判断脱水程度并及时补液。
二、病因治疗
1.感染性急性肠胃炎
细菌感染: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例如,对于成年患者,在明确细菌感染且无禁忌证时可考虑使用相关抗生素,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合理应用;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谨慎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并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但此处不涉及具体剂量指导)。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一般具有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轮状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通过上述的补液等一般治疗来缓解症状,等待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
2.非感染性急性肠胃炎
饮食因素:因饮食不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去除病因后病情多可逐渐缓解。如因食用变质食物导致,停止食用变质食物后,胃肠黏膜的损伤会逐渐修复,症状也会减轻。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应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如果能停用相关药物,胃肠黏膜的损伤可能会逐渐恢复;如果不能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保护胃肠黏膜等对症措施。
三、对症治疗
1.止吐治疗
对于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但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例如,对于成年患者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止吐药来缓解呕吐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止吐方法和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以减轻呕吐带来的不适和防止脱水加重。
2.止泻治疗
若腹泻症状较严重,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注意,在感染性急性肠胃炎时,不应过早使用强效止泻药,以免影响病原体排出。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止泻药物。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选择和剂量调整不同,儿童患者使用止泻药更要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肠胃炎时,由于其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体温、腹泻及呕吐次数等情况。在补液方面,要根据儿童的体重、脱水程度准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用药时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禁忌和剂量要求,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急性肠胃炎时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用药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的因素,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
3.孕妇患者
孕妇患急性肠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在治疗时,要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补液等非药物治疗为主,若需用药,要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选择安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