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尤其好发于儿童。病因有感染因素(如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及病毒感染)和咽鼓管功能障碍(如腺样体肥大、游泳呛水、气压变化等);分为急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有耳痛、发热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有听力下降等症状;诊断靠耳部检查(耳镜、鼓气耳镜)和听力检查(纯音听阈、声导抗测试);治疗急性中耳炎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分泌性中耳炎改善中耳通气、清除积液;预防要增强抵抗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正确处理咽鼓管相关问题。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儿童中耳炎最常见的致病菌。这些细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例如,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鼻咽炎时病原体更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
病毒感染:如感冒病毒等,也可引起中耳炎,可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然后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
2.咽鼓管功能障碍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腺样体位于鼻咽部,肥大时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
游泳时呛水、乘坐飞机时气压变化等也可能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从而引发中耳炎。
二、分类及临床表现
1.急性中耳炎
症状:突然发生的耳痛,常为儿童患者的首发症状,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烦躁、抓耳等。听力减退也是常见症状,可伴有耳鸣。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穿孔后可流出脓性分泌物。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急性中耳炎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因为儿童表述能力差,除了耳部症状外,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如发热、呕吐等;成人急性中耳炎耳痛等局部症状相对更突出。
2.分泌性中耳炎
症状: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或闭塞感。小儿患者可能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名无反应等。可伴有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等。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影响其语言发育,因为听力下降会影响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多与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有关,听力下降等症状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三、诊断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观察鼓膜的情况,急性中耳炎时鼓膜充血、穿孔;分泌性中耳炎时鼓膜可呈琥珀色或积液征,可见液平面。
鼓气耳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鼓膜的活动度,分泌性中耳炎时鼓膜活动度降低。
2.听力检查
纯音听阈测试: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分泌性中耳炎多表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
声导抗测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典型表现为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四、治疗原则
1.急性中耳炎
控制感染:根据病情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种类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通畅引流:如果鼓膜穿孔,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
2.分泌性中耳炎
改善中耳通气: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如麻黄碱滴鼻液,但儿童使用需谨慎,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
清除中耳积液:可根据情况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等。对于腺样体肥大严重影响咽鼓管功能的儿童,可考虑腺样体切除术。
五、预防措施
1.增强抵抗力
合理饮食: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适量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活动、跑步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减少病原体的侵入。
避免交叉感染: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
3.正确处理咽鼓管相关问题
积极治疗腺样体肥大等可能影响咽鼓管功能的疾病。儿童如有腺样体肥大相关症状,如长期鼻塞、睡眠打鼾等,应及时就医评估。
游泳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呛水,乘坐飞机时可让儿童做吞咽动作,如咀嚼口香糖等,以平衡中耳与外界的气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