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由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袭与黏膜防御修复功能失衡所致,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胃酸胃蛋白酶、遗传及长期精神紧张等其他因素,症状具慢性周期性节律性腹痛及反酸嗳气等表现,诊断靠胃镜等检查,治疗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及并发症处理,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谨慎用药、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密切监测,儿童少见多与Hp感染等有关需非药物干预,孕妇用药要权衡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好发于胃角和胃窦小弯处,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类型,由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黏膜的防御修复功能失衡所致。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胃溃疡最主要病因,Hp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溃疡形成,约70%-90%的胃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此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
3.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分泌过多是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下具有活性,可消化胃黏膜导致溃疡。
4.遗传因素: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如家族中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5.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以及吸烟、饮食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均可能增加胃溃疡发病风险。
三、症状
1.腹痛:具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特点,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1-2小时后缓解,下次进餐后重复发作,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规律。
2.其他症状: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或发生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时出现相应症状,如突发剧烈腹痛(穿孔)、呕吐大量宿食(幽门梗阻)等。
四、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溃疡部位、大小、形态,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鉴别良恶性溃疡。
2.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粪便抗原检测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指导治疗。
3.X线钡餐检查: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发现溃疡龛影,但不如胃镜直观准确,主要用于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
五、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需进行根除治疗,常用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或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
2.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3.保护胃黏膜:可使用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铝碳酸镁等药物,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4.并发症治疗:若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等。
六、预防
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合理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过酸、过甜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3.谨慎用药:避免长期滥用NSAIDs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胃黏膜保护剂。
4.定期体检:有胃溃疡家族史或长期消化不良等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胃溃疡症状常不典型,可能无明显腹痛,易被忽视,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密切监测病情,定期复查胃镜,用药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儿童: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多与Hp感染、应激等有关,治疗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缓解应激等,需谨慎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3.孕妇:孕妇患胃溃疡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如尽量使用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抑酸剂等,用药前需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