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形成血栓致局部脑血流中断等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影像学早期CT可能无明显异常、MRI能更早发现,临床表现多在安静时起病、症状渐进展;脑梗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类型,脑栓塞起病更急,不同类型脑梗影像学表现有差异,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治疗原则均包括符合指征时溶栓、改善脑循环等,且需根据不同类型及人群个体化治疗,控制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尽早康复治疗。
脑梗:即脑梗死,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综合征。除了脑血栓形成这一常见类型外,还包括脑栓塞等其他类型,脑栓塞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起脑梗死,栓子来源可有心源性(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心源性脑栓塞在中青年中相对常见,非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中老年人。
影像学表现
脑血栓:头部CT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检查早期就能发现缺血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上呈高信号,能更早、更敏感地发现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其影像学特点与血管闭塞部位及脑组织缺血坏死进程相关,在有基础血管病变的人群中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清晰看到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导致的梗死区域。
脑梗:不同类型脑梗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脑血栓形成的脑梗在CT上早期可能不明显,后期出现低密度灶,MRI显示更清晰;脑栓塞的脑梗在CT上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影,MRI同样能较好显示病变情况,且脑栓塞可能在多个血管分布区域出现梗死灶,因为栓子可能栓塞多个脑动脉分支,这在影像学上有其特征性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判断脑梗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对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状态的患者脑梗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能通过影像学明确病变情况。
临床表现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根据梗死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如梗死部位在优势半球会出现失语等症状,非优势半球梗死可能出现空间定向障碍等,中老年人有血管基础疾病者出现上述逐渐进展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需高度怀疑脑血栓。
脑梗:脑栓塞起病更急,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病情相对较急重,可出现与脑血栓类似的偏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不同类型脑梗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脑栓塞由于起病急骤,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心源性脑栓塞在有心房颤动等心脏基础疾病的中青年中,活动中突然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要考虑脑栓塞可能。
治疗原则
脑血栓:早期可根据情况进行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指征,如发病时间在一定范围内等),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颅高压表现的可能需要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介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
脑梗:脑栓塞的治疗同样包括溶栓(符合指征时)、改善脑循环、抗栓等治疗,心源性脑栓塞需要针对心脏基础疾病进行相应处理,如控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抗凝等,康复治疗也是重要环节,不同类型脑梗的治疗有共同之处,但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虽儿童脑梗相对少见,但也有其特殊病因,如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老年人可能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较慢,需调整药物剂量,儿童脑梗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