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隔离监测、支持治疗;病因治疗中细菌性脑膜炎选敏感抗生素、病毒性脑膜炎抗病毒、真菌性脑膜炎用抗真菌药且疗程长;对症治疗包括降颅压、控癫痫发作;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密切监测调药、儿童要遵儿科原则选药护理、妊娠期女性选药兼顾胎儿安全并监测胎儿及心理。
一、一般治疗
隔离与监测:脑膜炎具有一定传染性,需将患者隔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神经系统体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和喂养情况,婴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等。
支持治疗: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出入量、电解质水平调整补液方案。对于有高热的成年人,需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等,但要避免不恰当的降温方式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儿童患者高热时更需谨慎处理,防止惊厥等并发症。
二、病因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常见的细菌性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在选用抗生素前通常会进行脑脊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精准选择。对于不同年龄的成年人,抗生素的选择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与成年人在药物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不同病毒引起的脑膜炎,抗病毒治疗方案可能略有差异,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首选阿昔洛韦。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情轻重不一,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一般经过抗病毒治疗预后较好,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并发病毒性脑膜炎,治疗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
真菌性脑膜炎:常见的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等。真菌性脑膜炎的治疗疗程较长,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等造成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等指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如糖尿病患者并发真菌性脑膜炎,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三、对症治疗
降低颅内压:若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甘露醇时要注意剂量和速度,避免引起颅内压的大幅波动。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使用降颅压药物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控制癫痫发作:如果脑膜炎患者出现癫痫发作,需根据癫痫发作的类型选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等。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对于成年人癫痫发作的控制要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受过度影响,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脑膜炎时,机体反应相对迟钝,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避免药物蓄积中毒。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注意脑膜炎治疗与基础疾病治疗的协同与平衡。
儿童:儿童脑膜炎的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药物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儿童呼吸道通畅,对于婴儿要精心护理,防止出现误吸等情况。儿童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较快,所以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脑膜炎时,治疗药物的选择要兼顾胎儿的安全。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四环素类药物可导致胎儿牙齿发育异常等,所以要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通过超声等检查了解胎儿的发育状况,同时要关注妊娠期女性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