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脑膜和脊膜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与人体免疫力等有关,发病机制是结核分枝杆菌播散至脑膜引发免疫反应致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分早、中、晚期,诊断靠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治疗包括抗结核、降颅内压、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结核性脑膜炎的定义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通常先通过血行播散到达肺部等部位形成原发病灶,之后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累及脑膜,引发结核性脑膜炎。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结核分枝杆菌是致病的根源,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引发结核性脑膜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衰退,也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易感人群之一。另外,有结核病史或者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会在脑膜等部位定植、繁殖,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会导致脑膜出现渗出、粘连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引起颅内压升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同时,神经系统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轻微的头痛等表现。
中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还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加剧、呕吐(呈喷射性)、视力模糊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常见的有面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等受累,导致面瘫、眼球运动障碍等。
晚期表现: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因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压力通常升高,外观呈无色透明或微黄,白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脑脊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的金标准,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膜强化、脑积水、脑实质结核病灶等改变,对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例如,MRI在早期就能发现脑膜的异常强化等情况。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阴性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五、治疗原则
抗结核治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降低颅内压: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以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防止脑疝的发生。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发热、抽搐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结核性脑膜炎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意识、瞳孔等变化。同时,抗结核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儿童的体重、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量,并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肝损害等,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患结核性脑膜炎时,病情往往更为严重,治疗难度更大。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积极抗结核治疗外,还需要针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加强病情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