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诊断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与病史,脑电图分常规和动态,神经影像有CT和MRI,血液生化查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还需与晕厥、偏头痛、假性癫痫发作鉴别。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特点分析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癫痫的表现可能有差异。新生儿期癫痫发作往往不典型,可能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抽动、呼吸暂停等;婴幼儿期可能出现点头痉挛等特殊发作形式;儿童及青少年期则多有全面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等常见类型。例如婴儿痉挛症多在1岁以内起病,表现为频繁的点头、弯腰、上肢前伸等痉挛发作。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特殊类型癫痫可能有一定倾向,如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在女性中相对多见。
生活方式与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发作诱因,如是否有睡眠不足、饮酒、过度疲劳、特定闪光刺激等。同时了解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脑部外伤史(如产伤、交通事故等导致的颅脑外伤)、脑部感染史(如脑炎、脑膜炎等)、脑血管疾病史、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史等。脑部外伤可能导致颅脑损伤,进而引发癫痫;脑部感染可破坏脑组织,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癫痫发作。
二、脑电图检查
常规脑电图:脑电图是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出现特征性的痫性放电,如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等。但常规脑电图记录时间有限,约20-30分钟,可能遗漏发作间期的痫性放电,约有40%-50%的患者常规脑电图正常。
动态脑电图(Holter脑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脑电活动,提高了痫性放电的检出率,阳性率可达70%-80%。能够捕捉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发作情况及痫性放电,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尤为重要。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结构性病变,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脑萎缩、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例如脑肿瘤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癫痫;脑梗死灶周围的脑组织可能存在异常放电的基础。但头颅CT对某些微小的病灶、早期脑缺血病变等的敏感性不如磁共振成像(MRI)。
头颅MRI:对脑部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发现更小的病灶,如海马硬化、微小的脑梗死灶、脑灰质异位、颞叶内侧硬化等。海马硬化是颞叶癫痫的常见病因之一,在MRI上可表现为海马体积缩小、信号异常等。对于癫痫的病因诊断价值高于头颅CT,是癫痫患者常规进行的影像学检查项目。
四、血液生化检查
血糖:检测血糖水平,因为低血糖可引起癫痫发作,低血糖性癫痫发作时血糖通常低于2.8mmol/L。同时,高血糖也可能导致脑部代谢紊乱,诱发癫痫。
电解质:包括血钙、血镁等。低血钙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癫痫发作,血清钙低于2mmol/L时可能出现手足抽搐及癫痫发作;低血镁也与癫痫发作有关,血镁低于0.75mmol/L时易发生抽搐。
肝肾功能:某些抗癫痫药物需要通过肝肾代谢,检测肝肾功能有助于评估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调整药物剂量。例如丙戊酸钠可能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定期监测肝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药物性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五、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的鉴别
晕厥:晕厥多由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引起,发作前常有头晕、黑矇、恶心等前驱症状,发作时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意识丧失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可恢复,脑电图无痫性放电,而癫痫发作多有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表现,脑电图有痫性放电。
偏头痛:部分偏头痛患者可出现视觉先兆、头痛等症状,有时需要与癫痫鉴别。偏头痛的先兆多为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等,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性头痛,一般无肢体抽搐,脑电图在发作期可出现慢波,但无痫性放电的特异性改变,而癫痫有特征性痫性放电。
假性癫痫发作:又称癔症性发作,多有精神诱因,发作时意识清楚或呈朦胧状态,发作形式多样,如四肢乱动、抽搐、呼吸急促等,但往往有夸张、做作的表现,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15分钟,脑电图无痫性放电,而癫痫有典型痫性放电且发作表现相对刻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