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救治包括现场急救(让患者平卧、头偏一侧、拨打急救电话并观察生命体征)、就医后初步处理(监测生命体征、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控制脑水肿、调控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或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康复期需定期复查、进行康复训练、控制基础疾病,各环节需依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处理以改善预后。
一、现场急救
1.保持患者安静:立即让患者平卧,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尽量减少头部的震动,因为脑溢血患者如果乱动可能会使出血情况加重。对于有昏迷的患者,要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拨打急救电话:尽快拨打急救医疗服务电话,让专业的医疗人员前来救助。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骤停等情况,可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但要注意动作轻柔准确。
二、就医后的初步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医护人员会迅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生命体征异常情况。比如,如果患者血压过高,可能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2.头颅影像学检查:一般会尽快安排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脑溢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情况。这对于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非常关键。不同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治疗方式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例如,对于大量脑溢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清除血肿等治疗措施;而对于出血量较小的患者,可能先采取保守治疗。
三、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保守治疗:
控制脑水肿: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减轻脑溢血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水肿是脑溢血后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脱水药物时需要考虑其肾功能等情况,儿童由于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使用时更要谨慎评估剂量等。
调控血压:如果患者血压过高,需要适当调控血压,但要注意不能降压过快过低,以免影响脑灌注。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平时可能一直在服用降压药物,但在脑溢血急性期的血压调控需要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根据患者的情况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这对于患者的整体恢复非常重要。
2.手术治疗:
开颅血肿清除术:如果脑溢血患者的出血量较大,颅内压升高明显,有脑疝形成的危险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通过手术直接清除颅内的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这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其身体的其他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对于一些适合的患者,还可以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通过较小的创伤来清除血肿。这种手术相对开颅手术创伤较小,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适合该手术方式。
四、康复期注意事项
1.定期复查:患者在康复期需要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复查以及相关的功能检查等,以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和是否有复发等情况。例如,定期复查头颅CT可以观察血肿的吸收情况等。
2.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对于有肢体瘫痪的患者,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等康复训练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在康复训练时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更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
3.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患者要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控制和血糖监测等,以减少脑溢血复发的风险。
总之,脑溢血的救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现场急救、医院内的及时诊断和恰当治疗以及康复期的综合管理等多方面的配合,每个环节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处理,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