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由饮食不洁等引起,有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全身症状(发热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止泻、止吐、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用合适抗生素,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易变脱水等需特补液,老年人易水电解质紊乱等需谨调补液,孕妇用药慎要选影响小的药。
一、急性肠炎的症状
急性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洁、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引起。其症状因个体差异、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常见以下表现:
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位于脐周,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及神经,导致肠道蠕动紊乱,从而引发腹痛。
腹泻:是急性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排便次数增多,可达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多为稀水样或糊状,严重者可呈脓血便。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分泌功能亢进,吸收功能障碍,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粪便排出。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或黄绿色物。这是由于胃肠道受到刺激,引起逆蠕动所致。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表现。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当肠道内有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升高。
二、急性肠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例如,儿童患急性肠炎时,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禁食,使肠道得到充分休息,随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添加新的辅食。
对症治疗:
止泻:若腹泻严重,可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蒙脱石散可以在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吸附病原体和毒素,起到止泻作用。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剂量和方法,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止吐:如呕吐明显,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多潘立酮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呕吐症状,但儿童使用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由于腹泻、呕吐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者可口服补液盐,重者则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纠正,以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例如,对于脱水较明显的患者,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等溶液。
抗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该类药物不适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因为可能会影响软骨发育。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一般具有自限性,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三、不同人群急性肠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患急性肠炎时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遵循儿科补液原则。例如,婴幼儿腹泻时,要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同时,儿童的饮食调整要更加精细,选择适合儿童口味且易消化的食物。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患急性肠炎时,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但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电解质水平,调整补液方案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孕妇:孕妇患急性肠炎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以免影响胎儿发育。一般先采取饮食调整和对症支持治疗,如腹泻不严重时,通过饮食调理来缓解症状;若病情需要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的身体状况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