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结核是女性生殖器结核中最常见类型,由输卵管结核蔓延而来,表现为月经异常、下腹坠痛、全身症状、不孕等,可通过子宫内膜病理检查、X线检查、腹腔镜检查、结核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诊断,治疗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等原则,关注不良反应)和手术治疗(药物无效等情况可考虑,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为主,年轻女性尽量保留卵巢功能,手术需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进行,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
一、定义
子宫内膜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症,是女性生殖器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多由输卵管结核蔓延而来。
二、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首先侵犯输卵管,然后依次扩散至子宫内膜、卵巢等部位。结核分枝杆菌在子宫内膜内生长繁殖,引起组织的炎性反应、溃疡、干酪样坏死等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早期因子宫内膜充血及溃疡,可有经量过多;晚期因子宫内膜遭不同程度破坏而表现为月经稀少或闭经。不同年龄女性表现有所差异,育龄期女性可能更易出现月经方面的明显改变,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月经改变与正常绝经相关变化易混淆,需仔细鉴别。
2.下腹坠痛:由于盆腔炎症和粘连,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坠痛,经期加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易感性,进而影响子宫内膜结核的发生发展。
3.全身症状:若为活动期,可有结核病的一般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病史方面,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病史的人群,发生子宫内膜结核的风险相对较高。
4.不孕:由于输卵管黏膜破坏与粘连,常使管腔阻塞;或因输卵管周围粘连,有时管腔尚保持部分通畅,但黏膜纤毛被破坏,输卵管僵硬、蠕动受限,丧失运输功能;子宫内膜结核妨碍受精卵着床而致不孕。
四、诊断方法
1.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最可靠的依据。于月经前1周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做刮宫术,术前3日及术后4日应每日肌内注射链霉素0.75g及口服异烟肼0.3g,以预防刮宫引起结核病灶扩散。刮宫时应注意刮取子宫角部内膜,并将刮出物送病理检查,在病理切片上找到典型结核结节,诊断即可成立,但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结核的可能。
2.X线检查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见宫腔呈不同形态和不同程度狭窄或变形,边缘呈锯齿状;输卵管腔有多个狭窄部分,呈典型串珠状或显示管腔细小而僵直;若有盆腔淋巴结、输卵管等部位钙化灶,也有助于诊断。
胸部X线拍片:必要时做消化道或泌尿系统X线拍片,以便发现原发病灶。
3.腹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盆腔情况,并可取腹腔液做结核菌培养,或在病变处做活组织检查。
4.结核菌检查:取月经血或宫腔刮出物或腹腔液做结核菌检查,常用方法有涂片抗酸染色查找结核菌、结核菌培养等,但结核菌培养时间较长(需4-6周)。
5.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表明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若为强阳性表明目前仍有活动性结核病灶,但不能说明病灶部位;若为阴性一般情况下表示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重症结核患者可能呈阴性。
五、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休息营养为辅的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用药原则。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利福平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等,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不同年龄患者在用药时需注意药物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如儿童用药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等。
2.手术治疗:以下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
盆腔包块经药物治疗后缩小,但不能完全消退;
治疗后复发;
子宫内膜结核合并盆腔结核形成较大的包块或较大的盆腔包裹性积液等。手术以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为宜,对年轻女性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但手术治疗需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进行,以减少手术引起结核病灶扩散的风险。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合并子宫内膜结核时,手术需谨慎评估对妊娠的影响及结核病情的控制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