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疣状等隆起为特征的慢性胃炎,病因包括Hp感染、免疫、饮食、药物等,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等,诊断靠胃镜和病理活检,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药物剂量等,女性孕期哺乳期选药谨慎,老年症状不典型、用药需个体化。
一、定义
疣状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多发性疣状、结节状或痘疹状隆起为特征的慢性胃炎,又被称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疮样胃炎或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是疣状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Hp可通过其产生的毒素、酶等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出现疣状病变。例如,相关研究发现,约半数以上的疣状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
2.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参与疣状胃炎的发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针对胃黏膜的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组织,引起炎症损伤。
3.饮食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过烫或过冷的食物等,可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患疣状胃炎的风险。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糜烂等病变,进而引发疣状胃炎。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疼痛多无规律性,可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等。例如,部分患者会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有饱腹感。
2.消化道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出血程度可轻可重,轻度出血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严重时可导致贫血、头晕、乏力等症状。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被发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疣状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可见胃黏膜上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疣状隆起,中央常有凹陷,表面可有糜烂或白苔覆盖。
2.病理活检:在胃镜检查时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排除其他胃部疾病,如胃癌等。病理表现主要为胃黏膜上皮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等。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的治疗:如果患者存在Hp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10-14天。
去除诱因:对于由药物因素引起的疣状胃炎,应尽量停用相关的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对于饮食因素引起的,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
2.对症治疗
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减轻炎症反应;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早饱等症状。
止血治疗: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等,严重时可能需要内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疣状胃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在治疗时应尤其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且用药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计算。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调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女性:女性患疣状胃炎的发病机制与一般人群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孕期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尽量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
3.老年人群:老年人患疣状胃炎时,往往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治疗上要更加注重个体化,考虑到老年人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较多。在选择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