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颈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前者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短缩等致婴儿有肿块、头偏等表现,后者由颈椎发育异常引起;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X线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婴儿肌性斜颈可按摩热敷、体位矫正,骨性斜颈轻时可戴支具)和手术(肌性斜颈保守无效1岁以上可手术,骨性斜颈严重需骨科手术);预后方面肌性斜颈早期治预后好,骨性斜颈视情况而定;注意家长护理要正确操作、定期复查,关注不同年龄及心理状态。
先天性肌性斜颈
病因:主要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所致。多认为与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胸锁乳突肌受产伤出血机化等因素有关。胎儿在子宫内位置异常或受到挤压,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缺血、缺氧,进而发生纤维化、挛缩。
临床表现:婴儿出生后可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有肿块,质硬、呈椭圆形或圆形。数月后肿块逐渐缩小,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变短,导致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面部不对称,患侧面部发育较健侧小,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等表现。
先天性骨性斜颈
病因:多由于颈椎发育异常引起,如颈椎椎体畸形、半椎体等。胚胎发育过程中,颈椎的形成出现异常,导致骨骼结构改变,进而引起斜颈。
临床表现:除了头颈部倾斜外,可能伴有颈部活动受限,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颈椎骨骼的畸形改变。
小儿斜颈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检查时可发现胸锁乳突肌的肿块或挛缩条索。观察头颈部的姿势,判断倾斜和旋转的程度。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可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厚度及有无肿块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一般在出生后1-2周即可进行超声检查,可发现胸锁乳突肌内的低回声肿块等异常。
X线检查:用于先天性骨性斜颈的诊断,可明确颈椎骨骼的形态、结构异常情况,如是否存在椎体畸形、半椎体等。
小儿斜颈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可采用手法按摩、热敷等方法。通过轻柔的按摩,缓解胸锁乳突肌的挛缩,每天可进行数次,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辅助缓解肌肉紧张。一般建议在出生后早期开始干预,年龄越小,效果相对越好。对于先天性骨性斜颈,若畸形较轻,可先尝试佩戴矫形支具等非手术方法,但效果相对有限。
体位矫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调整婴儿的体位,如在婴儿睡眠时,可调整头部的位置,使其面向健侧,利用重力作用纠正斜颈。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也可通过改变坐姿、站姿等调整头颈部的姿势。
手术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如1岁以上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通过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解除肌肉的挛缩,改善头颈部的姿势。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
先天性骨性斜颈:如果是严重的骨性畸形导致的斜颈,可能需要进行骨科手术矫正骨骼畸形,但手术难度较大,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根据具体的畸形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小儿斜颈的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经过积极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的头颈部姿势和面部外观。而先天性骨性斜颈的预后则取决于骨骼畸形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时机等,严重的骨性斜颈可能会遗留一定的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
家长护理方面:在日常护理中,要密切观察小儿头颈部的姿势变化,对于有斜颈倾向的小儿,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进行手法按摩时,要严格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力度,避免造成损伤。
定期复查:无论是采用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的小儿,都需要定期复查,一般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需要定期复查颈部的活动情况、伤口恢复等情况;先天性骨性斜颈复查要关注骨骼的恢复及头颈部功能的改善情况。对于小儿斜颈,要充分考虑其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小儿治疗方法和预后可能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要关注小儿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儿童,斜颈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给予关心和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