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关节炎由创伤等致关节软骨退化变性及继发软骨增生骨化,病因有创伤因素、关节长期负重不均衡,病理改变有软骨改变、骨质增生,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避免关节创伤、及时规范治疗关节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特点。
创伤性关节炎是由创伤引起的以关节软骨的退化变性和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因
创伤因素:关节内骨折、脱位、半月板损伤等创伤是常见病因。例如,关节内骨折后,骨折端不平整,关节面遭到破坏,使得关节软骨在异常应力下磨损,长期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会改变膝关节的力学分布,导致关节软骨受力不均,逐渐出现退变。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创伤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运动损伤等导致关节创伤,成年人可能因交通事故、工伤等引起关节创伤,老年人则可能因骨质疏松,轻微摔倒等也可引发关节内骨折进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长期负重不均衡: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等情况,会使关节承受异常的压力,导致关节软骨磨损。比如,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群,膝关节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关节软骨磨损加速,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病理改变
软骨改变:早期关节软骨发生磨损、软化、糜烂,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软骨脱落,软骨下骨外露。随着病情进展,软骨下骨会出现硬化、囊性变等改变。不同年龄阶段,软骨的修复能力不同,儿童软骨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创伤严重,也可能影响软骨正常发育导致后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老年人软骨修复能力下降,软骨退变往往更为迅速。
骨质增生:关节软骨破坏后,机体为了修复和适应,会出现骨质增生,即骨赘形成。骨赘形成后会进一步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导致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加重。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多在活动后出现疼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变为持续性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时哭闹等,成年人能较准确表达疼痛程度,老年人可能因对疼痛耐受度较高,疼痛表现相对不典型。
关节肿胀:关节肿胀可因炎症反应、滑膜增生等引起。急性发作时肿胀明显,慢性期肿胀可能时轻时重。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骨质增生、关节内结构异常等原因,患者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活动范围减小等。例如,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可能出现下蹲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情况。
诊断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等改变;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关节的骨折等情况显示更为清晰;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进行X线等检查时要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创伤病史、上述临床表现来综合诊断创伤性关节炎。
治疗与预防
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理疗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关节腔注射药物(如玻璃酸钠等营养关节软骨)等。不同年龄人群在治疗时药物的选择和物理治疗的强度等需有所调整,例如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非常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清理术、截骨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保留自身关节的手术方式,而老年患者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预防:避免关节创伤是关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安全,采取防护措施,如运动时佩戴护具等;对于有关节损伤的患者要及时规范治疗,促进关节恢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预防措施有所不同,儿童要避免过度运动损伤关节,成年人要注意工作中的安全防护,老年人要防止摔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