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呕血、黑便及头晕、乏力等伴随症状)、结合基础疾病史(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胃部肿瘤等病史)和近期用药情况判断,还可借助医学检查辅助诊断,胃镜可直接观察胃内情况,血常规能判断贫血程度,粪便隐血试验可发现少量消化道出血。
一、观察症状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胃出血时,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可能会呕出暗红色或咖啡色样物质。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与胃酸发生反应,导致颜色改变。例如,当出血量较多且出血速度较快时,可能呕出鲜红色血液,但相对较少见。
2.黑便:若胃内出血量较少,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且粪便形状类似柏油,故又称为柏油样便。黑便通常是上消化道出血较特征性的表现,一般提示胃或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部位有出血情况。
(二)其他伴随症状
1.头晕、乏力:由于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症状,同时会感觉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尤其是急性大量出血时,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2.心慌、心悸:出血引起血容量不足,心脏需要加快搏动来维持血液循环,患者可自觉心慌、心悸,触摸脉搏可能发现心跳加快。
3.面色苍白:因为失血导致面色失去红润,变得苍白,这是贫血的一种外在表现,在出血较明显时较为常见。
4.冷汗:部分患者在胃出血时会出冷汗,这是身体对失血的一种应激反应,由于血容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腺分泌增加。
二、结合病史等情况判断
(一)基础疾病史
1.消化性溃疡病史: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人群,胃出血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例如,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破损的溃疡面,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容易引起出血。据统计,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约有10%-25%会发生出血。
2.肝硬化病史: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的静脉破裂时,会导致大量胃出血。这是因为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进而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压力增高,容易破裂出血。
3.胃部肿瘤病史:胃部的良恶性肿瘤,如胃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可能侵蚀血管,从而引发出血。例如,胃癌患者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就可能导致胃出血。
(二)近期用药情况
1.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或大量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进而引起出血。这类药物会抑制体内环氧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则易导致胃黏膜受损出血。
2.抗凝药物:正在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凝血功能受到影响,胃内如果有微小损伤,就容易发生出血不易止住的情况。因为抗凝药物会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延长凝血时间。
三、医学检查辅助判断
(一)胃镜检查
1.检查意义: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的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它是诊断胃出血最直接、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能看到胃黏膜是否有破损、溃疡、肿瘤等病变,以及出血的具体位置,如溃疡基底的血管是否暴露等。
2.检查时机:一般建议在出现胃出血症状后尽快进行胃镜检查,通常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此时胃内的血性内容物相对较少,能更清晰地观察胃黏膜情况。但对于情况危急、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需先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胃镜检查。
(二)血常规检查
1.血红蛋白:通过检测血红蛋白含量可以判断贫血的程度。胃出血导致失血,血红蛋白会下降。例如,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成年男性正常范围约120-160g/L,成年女性约110-150g/L),且下降幅度越大,提示出血量可能越多。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也会因失血而减少,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以大致评估失血的量。
(三)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及意义:如果胃内出血量较少,肉眼看不到黑便,但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这有助于发现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情况,对于早期判断胃出血有一定帮助。例如,在一些消化性溃疡患者病情稳定期,可能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发现微量出血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