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包括急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分别有局部和全身治疗方法,不同年龄段小孩中耳炎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治疗后要做好护理并从多方面预防,如耳部护理、饮食休息护理、增强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正确擤鼻、避免呛奶等。
一、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当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因为酚甘油对鼓室黏膜及鼓膜有腐蚀作用。
2.鼓膜穿孔后:先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二)全身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等。一般来说,对于急性中耳炎,抗生素疗程至少10天左右,以彻底清除感染。如果是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病原体引起,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但需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抗生素: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有细菌感染因素,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疗程一般7-10天。
2.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可促进中耳黏液排出,改善咽鼓管功能。
3.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需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二)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术:适用于积液较黏稠,鼓膜穿刺可以抽出积液。
2.鼓膜切开术:如果积液持续时间较长,可考虑鼓膜切开术,切开鼓膜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3.鼓膜置管术:对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可考虑行鼓膜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来改善中耳通气,一般通气管可在数月后自行排出。
三、不同年龄段小孩中耳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婴儿期
婴儿中耳炎往往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发热等。由于婴儿的解剖结构特点,咽鼓管短、宽且直,更容易发生中耳炎。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避免使用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婴儿外耳道清洁,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呛奶导致奶液反流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二)幼儿期
幼儿期小孩中耳炎的治疗同样要遵循上述原则,但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口感等因素,以便幼儿能够配合治疗。另外,要关注幼儿的听力情况,因为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语言发育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幼儿的症状变化,如耳部疼痛是否缓解、发热是否消退等。
(三)学龄期
学龄期小孩相对来说能更好地表达自身不适,如耳部疼痛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其感受。同时,要注意孩子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等。对于因中耳炎导致听力暂时下降的学龄期孩子,要注意在学习环境中给予适当的帮助,确保其能够正常学习。
四、中耳炎治疗后的护理及预防
(一)护理
1.耳部护理: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洗头、洗澡时避免水流入外耳道。
2.饮食护理:给予孩子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耳部不适。
3.休息护理: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良好的恢复。
(二)预防
1.增强免疫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引发中耳炎的常见诱因,所以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孩子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避免感染蔓延至中耳。
3.正确擤鼻:教导孩子正确的擤鼻方法,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该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以免将鼻腔分泌物挤入中耳引发感染。
4.避免呛奶:对于婴儿,要注意喂奶姿势,避免呛奶。如果是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瓶的角度等,防止奶液反流进入中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