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副韧带损伤需先进行损伤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急性期要休息制动、冷敷,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有相应训练;严重损伤可能需手术,术后康复复杂;儿童、运动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如儿童制动防影响发育,运动员康复重回归运动且保稳定,老年人康复重安全循序渐进防并发症等。
一、损伤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机制,比如是因运动中被碰撞、扭转等导致内侧副韧带损伤,不同年龄、性别因生活方式不同受伤机制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多因运动时意外扭转,运动员可能因高强度运动中的对抗等。了解既往病史,若有膝关节相关旧疾可能影响恢复等。
2.体格检查:进行膝关节内侧的侧方应力试验等,判断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程度,如轻度损伤时侧方应力试验可有轻度松弛,中度损伤松弛更明显,重度损伤则有明显异常活动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初步确定损伤的严重程度。
二、急性期处理
1.休息与制动:立即停止引起损伤的活动,使膝关节休息,可使用膝关节支具或石膏等进行制动,限制膝关节的异常活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制动的方式和时间需根据损伤程度适当调整,儿童骨骼等发育尚不完全,制动需更加谨慎且密切观察。
2.冷敷:在损伤后的72小时内可进行冷敷,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冷敷一次,通过冷敷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利用低温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炎性物质渗出。
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不同,儿童使用需格外谨慎,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等。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损伤后1-2周):在制动的基础上,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让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进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不同年龄患者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需适当调整,儿童要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等。
2.中期康复(损伤后2-6周):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小范围的屈伸活动,同时继续加强股四头肌等的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逐渐过渡到抗阻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损伤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3.后期康复(损伤6周后):进行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腿站立等,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还可逐渐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包括慢跑、快走等低强度运动,然后再逐步恢复到正常的运动水平,不同年龄人群恢复到正常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差异较大,需密切关注恢复情况。
五、手术治疗情况
1.手术指征:对于严重的内侧副韧带损伤,如完全断裂且伴有膝关节不稳定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内侧副韧带修复术或重建术等。一般根据损伤的具体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2.术后康复:手术治疗后康复更为复杂,早期同样需要进行制动和基础的肌肉收缩等训练,然后逐步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力量以及平衡等方面的训练,康复周期相对较长,不同年龄患者术后康复的进度和方法需个体化制定,儿童术后康复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确保康复安全且有效促进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内侧副韧带损伤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因其骨骼等处于发育阶段,制动时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康复训练时要严格遵循儿童康复的原则,强度不宜过大,且要密切观察膝关节的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复查。
2.运动员:运动员内侧副韧带损伤后恢复需要尽快回归运动,所以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和高强度,但要在确保损伤完全恢复、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前提下进行,避免过早恢复运动导致再次损伤,影响其运动生涯。
3.老年人:老年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恢复相对较慢,因为其身体机能下降,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等都不如年轻人,康复训练要更强调安全性和循序渐进,同时要注意预防老年人常见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等,制动期间要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等训练,促进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