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多方面进行,同时要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胆石症胆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鉴别。病史采集要关注年龄性别、起病诱因、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注意腹部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胃镜及组织病理可明确胃黏膜情况及分型等;通过相关检查鉴别其他相似疾病。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慢性胃炎患者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而年轻女性可能与精神压力等因素关系更密切。要询问患者起病时间、病程长短,是急性起病后迁延不愈还是缓慢起病。了解症状出现的诱因,如是否与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长期节食等)、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有关。
2.症状表现:
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有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早饱等。不同个体症状轻重不一,有的患者可能仅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其他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反酸、嗳气等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因长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等。
二、体格检查
1.腹部体征:一般慢性胃炎患者腹部体征多不明显,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但无特异性。检查时要注意与其他腹部疾病相鉴别,如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常有特定部位的典型压痛或其他异常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尿素酶的活性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也可适用,但要注意儿童服用试剂的剂量等情况需谨慎操作。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可反映既往感染情况,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在老年人中可能因免疫功能等因素有一定干扰。
2.血常规:如患者有长期慢性失血,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等贫血表现,不同年龄的贫血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评估贫血原因及程度。
四、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1.胃镜检查:
直观观察胃黏膜情况:可以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色泽、皱襞形态、有无糜烂、溃疡、出血点等。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操作需注意耐受性等问题,儿童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安全保障下进行。通过胃镜还可进行病变部位的活检。
胃镜下分型: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类型,不同类型在胃镜下有不同表现,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与糜烂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皱襞变细平坦,黏液变薄等。
2.组织病理学检查:
明确炎症程度和有无萎缩、肠化生等情况: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准确判断胃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有无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变。这对于鉴别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组织病理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基础健康状况有所不同。
五、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也可有周期性上腹痛,与慢性胃炎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消化性溃疡的疼痛有一定规律性,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多为进食后痛,1-2小时后缓解。胃镜检查是鉴别两者的主要方法,消化性溃疡在胃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灶,边界清晰等特征,而慢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不同。
2.胃癌:早期胃癌可无明显症状,与慢性胃炎症状相似。但胃癌患者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可有体重下降、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鉴别胃癌与慢性胃炎的关键,胃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癌细胞浸润等恶性病变特征。
3.胆石症、胆囊炎:此类疾病可引起右上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与上腹部不适为主的慢性胃炎混淆。通过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胆囊壁增厚等异常,从而鉴别。
4.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但胃镜检查无明显胃黏膜病变。需与有胃黏膜病变的慢性胃炎相鉴别,通过胃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