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形成的原因多样,包括生理因素如眼周皮肤薄、黑色素沉积;生活方式因素如睡眠不足、过度用眼、吸烟饮酒;疾病因素如眼部疾病、全身性疾病;年龄因素如随年龄增长眼周皮肤胶原蛋白等流失、血液循环功能下降,这些因素均可导致黑眼圈出现。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一)眼周皮肤薄
眼周皮肤是人体最薄的皮肤之一,厚度约0.5-0.8毫米,其中下眼睑皮肤厚度约0.3-0.5毫米。由于皮肤薄,皮下血管的颜色容易透过皮肤显现出来,尤其是当血管中的血液含氧较少时,呈现出的颜色就会使黑眼圈明显。例如,年轻人眼周皮肤相对较薄,可能更容易出现因生理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二)黑色素沉积
1.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眼周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数量较多或活性较高,更容易产生黑色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以影响黑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个体更容易出现黑色素沉积导致的黑眼圈。例如,有家族遗传黑眼圈史的人,其发生黑眼圈的概率相对较高。
2.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皮肤为了保护自身会分泌更多的黑色素。眼周皮肤经常暴露在外,若不注意防晒,紫外线会刺激眼周皮肤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进而形成黑眼圈。比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不注重眼周防晒的人群,黑眼圈可能较为明显。
二、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一)睡眠不足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当睡眠不足时,眼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瘀滞在眼周血管中,就容易形成黑眼圈。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充足睡眠,若长期睡眠少于6小时,眼周黑眼圈出现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例如,经常熬夜加班、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很容易因睡眠不足出现黑眼圈。
(二)过度用眼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长期近距离用眼等过度用眼行为,会使眼周肌肉紧张,眼周血液循环减慢。例如,每天连续使用电脑超过6小时的人群,眼周疲劳,血液循环不佳,容易导致黑眼圈形成。此外,长期阅读、写作等近距离用眼也会有类似影响,尤其是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若不注意休息,也可能出现黑眼圈。
(三)吸烟饮酒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眼周血液循环。同时,吸烟产生的烟雾会使眼周皮肤缺氧,促进黑色素沉积。研究发现,吸烟者黑眼圈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例如,每天吸烟超过10支的人,眼周皮肤状态较差,黑眼圈更容易出现。
2.饮酒:过量饮酒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进而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包括眼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而且酒精会使血管扩张,可能导致眼周血管充血,长期过量饮酒会加重黑眼圈。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眼周往往更容易出现黑眼圈。
三、疾病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一)眼部疾病
1.眼睑皮肤炎症:如眼睑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眼部皮肤炎症,会导致眼周皮肤色素沉着,同时炎症刺激也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从而加重黑眼圈。例如,患有眼睑湿疹的患者,眼周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黑眼圈。
2.眼部静脉循环障碍:某些眼部静脉病变,如眼眶静脉曲张等,会导致眼周静脉血液回流不畅,血液瘀积在眼周,形成黑眼圈。这类患者除了黑眼圈外,可能还会伴有眼部肿胀等症状。
(二)全身性疾病
1.肝病: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当患有肝病时,如肝硬化等,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下降,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眼周血管扩张,出现黑眼圈。例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面色晦暗、眼周黑眼圈等表现。
2.肾病:肾脏功能不全时,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血液循环。慢性肾病患者常出现水钠潴留,眼周组织水肿,同时血液循环异常,容易形成黑眼圈。比如,慢性肾炎患者可能会有眼周黑眼圈伴随面部水肿等症状。
四、年龄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周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逐渐流失,皮肤变薄、松弛,眼周的脂肪也可能出现移位。同时,眼周血液循环功能下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黑眼圈出现。例如,35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增加,黑眼圈往往比年轻人更为明显。老年人眼周皮肤的这些生理变化是导致黑眼圈的重要年龄相关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