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昏迷是否有救不能一概而论,与出血情况(出血量、出血部位)、就医时间、患者自身情况(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若出血少、部位非关键、就医及时、患者自身状况佳,部分可苏醒并经康复恢复;若情况严重则预后不良,但仍应积极救治,因部分患者有获良好预后可能。
一、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1.出血情况
出血量:若脑内出血量较少,如幕上出血量小于30毫升、幕下出血量小于10毫升,患者昏迷后有较大的救治希望。因为相对较少的出血对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程度相对较轻,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如降低颅内压等措施,有可能使患者逐渐苏醒。而如果出血量较大,幕上出血量大于30毫升、幕下出血量大于10毫升,大量出血会迅速导致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压迫重要脑功能区,此时救治难度极大,预后往往较差,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希望,仍需积极救治。
出血部位:如果出血部位不在重要的生命中枢区域,如大脑非关键功能区,那么患者昏迷后有一定的救治机会。例如,出血位于大脑的额叶等相对非关键功能区域,通过医疗干预有可能改善预后。但如果出血部位是脑干等重要生命中枢区域,即使出血量不多,也会严重影响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救治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
2.就医时间
患者发病后就医时间越早,越有可能获得有效的救治。因为在发病早期及时采取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脑损伤。如果能在发病6小时内得到有效治疗,对于一些脑溢血昏迷患者有可能挽救生命并改善预后。例如,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或取栓等治疗(需符合相应适应症),可以使堵塞的血管再通,减少脑梗死的范围,从而提高患者苏醒的几率。而如果就医时间较晚,脑损伤已经非常严重,那么救治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3.患者自身情况
年龄:年轻患者相对来说身体的代偿能力和修复能力较强,在脑溢血昏迷后有更大的救治希望。例如,30-50岁的中青年患者,在脑溢血昏迷后,经过积极治疗,有可能苏醒并恢复较好的神经功能。而老年患者,尤其是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身体的耐受性较差,脑损伤后的恢复能力也较弱,所以预后相对较差,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仍需要积极救治。
基础健康状况:如果患者本身基础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的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那么在脑溢血昏迷后更有可能耐受治疗并获得较好的预后。例如,一个平时身体健康、没有慢性疾病的人发生脑溢血昏迷,相比一个合并有严重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救治成功的几率相对更高。
二、救治措施及预后情况
1.紧急救治措施
一旦发现脑溢血昏迷患者,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急救现场,医护人员会首先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心跳等。如果患者有呕吐,要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同时会迅速转运患者到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到达医院后,会立即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出血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会使用甘露醇等药物来降低颅内压;对于血压过高的患者,会适当使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但要注意降压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脑灌注。
2.不同预后情况
部分患者可苏醒并恢复:如果脑溢血昏迷患者符合上述有利因素,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逐渐苏醒。苏醒后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但可以通过后期的康复治疗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等,通过长期的康复训练,患者有可能改善肢体功能和言语功能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如果患者脑溢血情况严重,如出血量极大、出血部位关键、就医时间过晚等,患者可能会长期昏迷,甚至导致脑死亡。或者即使苏醒,也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卧床、完全丧失言语和肢体活动能力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照料。
总之,脑溢血昏迷是否有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但即使面临较大的困难,也应该积极进行救治,因为仍有部分患者有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