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脓肿发病病因包括盆腔器官炎症蔓延(如输卵管炎蔓延、阑尾炎波及)、术后感染(妇科手术后感染、盆腔手术后继发感染)、宫腔内操作感染(刮宫术等操作、放置宫内节育器相关感染)及其他因素(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细菌移位)。
一、盆腔器官炎症蔓延
1.输卵管炎相关
女性若患有输卵管炎,炎症可蔓延至周围组织。例如,急性输卵管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会逐渐扩散,累及盆腔其他器官。输卵管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出现充血、水肿等改变,炎性渗出物会向盆腔扩散,为脓肿的形成创造条件。这种情况在性活跃的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因为性生活可能会增加病原体感染输卵管等盆腔器官的机会,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输卵管后,容易引发炎症蔓延。
2.阑尾炎波及
阑尾与盆腔器官相邻,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阑尾的炎症会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物质可通过直接扩散或经淋巴管传播等方式影响盆腔。例如,急性阑尾炎时,炎症可能累及右侧盆腔器官,引起盆腔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增加盆腔脓肿形成的风险。对于有阑尾炎病史且未彻底治愈的患者,更易出现炎症蔓延至盆腔的情况。
二、术后感染
1.妇科手术后感染
在妇科手术过程中,如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等,如果手术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患者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发生感染。手术创口可能成为病原体侵入盆腔的途径,细菌等病原体在盆腔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脓肿。例如,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周围的组织如果受到细菌感染,炎症可能扩散至盆腔其他部位,导致盆腔脓肿的形成。这类患者术后需要密切观察体温、盆腔局部症状等,以早期发现感染迹象。
2.盆腔手术后继发感染
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盆腔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损伤和粘连等情况,再次发生感染时,病原体更容易在盆腔内聚集。例如,盆腔粘连松解术后,盆腔内的解剖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可能受到影响,若此时发生感染,炎症不易消散,容易形成脓肿。这类患者由于有盆腔手术史,发生盆腔脓肿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后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感染。
三、宫腔内操作感染
1.刮宫术等操作
进行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宫腔内操作时,如果操作前消毒不严格,或者患者自身存在阴道、宫颈的慢性炎症,病原体可通过操作器械进入宫腔,进而蔓延至盆腔。例如,刮宫术时,宫腔内的创面为病原体提供了滋生的场所,细菌等病原体在宫腔内繁殖后,可沿输卵管等途径扩散至盆腔,引起盆腔炎症,严重时形成盆腔脓肿。这类操作在月经周期不规律、有宫腔操作需求的女性中较为常见,需要严格把握操作的适应证和无菌操作规范。
2.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相关感染
放置IUD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盆腔感染。IUD作为一种异物放置在宫腔内,会对宫腔黏膜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如果此时有病原体侵入,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就容易引发盆腔炎症,进而可能发展为盆腔脓肿。一般在放置IUD后的短期内,如1-2周内,是感染的高发期,需要患者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有下腹痛、发热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四、其他因素
1.机体抵抗力下降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情况,盆腔组织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盆腔感染。此时,即使是少量的病原体侵入盆腔,也容易在局部繁殖生长,引发炎症并形成脓肿。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注意预防盆腔感染的发生。
2.肠道细菌移位
在某些情况下,肠道内的细菌可能会移位至盆腔,引起盆腔感染。例如,严重的腹腔感染时,肠道内的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或直接蔓延等方式进入盆腔。另外,肠道手术或肠道疾病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肠道细菌移位的风险增加。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的炎症损伤可能使肠道细菌更容易进入盆腔,引发盆腔炎症,进而可能发展为盆腔脓肿。这类患者需要关注肠道疾病的控制以及盆腔感染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