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由脑血管病变、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有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病因包括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和脑外伤,诊断通过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康复治疗早期要良肢位摆放等,后期进行站立等训练,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原发病等,年轻、病情轻等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一、定义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而受支配的肌肉不麻痹,仅出现程度不同的肌张力增高。多由脑血管病变、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
二、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上肢:表现为不能做精细动作,如持物、穿衣、系纽扣等困难,上肢常处于屈曲状态,不能自然伸展,肩、肘关节活动受限。
下肢:行走时呈划圈步态,即患侧下肢伸直,足下垂内翻,行走时病侧下肢向外旋转前划弧样迈出,起步困难,步幅短小。
2.肌张力异常
急性期可能出现肌张力低下,患侧肢体松软,肌张力明显降低;恢复期后多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
3.感觉障碍
部分患者可伴有感觉异常,如患侧肢体的麻木、疼痛等,但感觉障碍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感觉障碍不明显。
4.其他: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言语等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这与病变累及的脑区相关。
三、病因
1.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死,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偏瘫。常见于中老年人,多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也是重要诱因。
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出现偏瘫。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易诱发脑出血,年龄较大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相对更高。
2.脑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导致脑部组织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根据受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能出现偏瘫症状。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是常见的致伤原因。
四、诊断方法
1.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检查患侧肢体的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情况,观察有无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等阳性表现,初步判断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能快速明确是否有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脑梗死早期可能表现为低密度影(发病24-48小时后较明显),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变部位。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发病几小时内的脑梗死,MRI可发现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细微结构的病变,对于鉴别脑出血与脑梗死等有重要意义,在一些情况下比CT更敏感。
3.其他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等,对于明确脑血管病变的具体情况,如血管狭窄、闭塞或畸形等有重要作用,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但一般是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血管病变时选择。
五、康复治疗与预后
1.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防止患侧肢体挛缩、畸形;被动活动关节,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进行床上翻身、坐起等训练,为后期站立和行走做准备。
后期康复:随着病情恢复,逐渐进行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训练等,同时结合作业治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等训练。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康复进程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年轻、病情较轻、治疗及时的患者康复预后相对较好。
2.预后
偏瘫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原发病的性质、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康复训练是否规范充分等。一般来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能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溶栓等治疗,偏瘫症状可能有较好的改善;脑出血患者若出血量较小、治疗及时,部分患者偏瘫可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年龄较大、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