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不一定由幽门螺杆菌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病因,不良生活方式、药物、自身免疫等也可致胃炎;诊断靠胃镜等,需与胃溃疡、胃癌鉴别;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多需四联疗法根除,非阳性者需调整生活方式或停用相关药物,临床要综合多方面准确判断治疗。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
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进而附着在胃上皮细胞上。它会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营造碱性环境;还能产生一些毒素和酶,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会发展为慢性胃炎。
非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长期吸烟、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引起胃炎。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比如,长期酗酒者发生酒精性胃炎的风险明显增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等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引发药物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更容易出现胃黏膜损伤。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较少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胃黏膜壁细胞受损,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引起胃炎,同时还可能伴有恶性贫血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
胃炎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溃疡、出血等病变情况,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严格评估麻醉风险;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前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适合各年龄人群(儿童需根据年龄和体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胃镜下取组织检测准确性高,但属于有创检查。
鉴别诊断
需要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胃溃疡患者常有周期性上腹痛,疼痛有一定节律性;胃癌患者可能有消瘦、贫血、黑便等报警症状,通过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不同年龄阶段这些疾病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胃癌相对少见,但也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而老年人胃癌的不典型表现较多,容易被忽视。
胃炎的治疗原则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的治疗
如果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通常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联合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再加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当地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谨慎选择。
非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的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胃炎,需要劝导患者戒烟戒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不同年龄人群调整生活方式的难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协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老年人可能需要家人更多的关注和监督来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药物因素引起的胃炎,需要根据病情评估是否可以停用相关药物,或更换其他对胃黏膜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必须使用相关药物的患者,可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来减轻胃黏膜损伤。
总之,胃炎不一定就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检查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