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期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出血时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高危人群包括中老年、男性中不良生活方式者、高盐饮食、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有胃部疾病史者,检查手段有胃镜可直接观察并活检,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PET-CT可辅助判断胃部及周围情况。
一、症状表现方面
1.消化道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胃癌早期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如隐痛、胀痛等,这种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时不易区分。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喜好高盐、烟熏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胃部不适症状且需警惕胃癌。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胃部功能逐渐减退,出现上腹部不适时更应重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机能有所变化,若出现胃部不适也不能忽视胃癌的可能。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是病情进展后,呕吐可能会比较频繁,且呕吐物可能含有宿食等。
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这是因为肿瘤消耗身体能量,同时患者食欲下降,摄入减少。无论男女老少,体重在短时间内不明原因地下降,都需要进一步检查排查胃癌。比如年轻的生活方式不规律者,突然出现体重下降,需警惕疾病影响。
2.出血相关症状
少量出血时可能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这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对于有慢性胃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病史,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更要高度警惕胃癌。不同年龄人群,若本身有胃部基础疾病,出现粪便隐血持续阳性,应及时进行胃镜等检查。长期吸烟者、大量饮酒者,胃部受到刺激,出现出血相关表现时也需排查胃癌。
二、高危人群特征
1.年龄因素
胃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群,40岁以上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随着年龄增长,胃部黏膜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胃的分泌功能、蠕动功能等逐渐减退,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比如70-80岁的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一旦出现胃部相关异常更应及时检查。
2.性别差异
一般来说,男性患胃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男性中长期吸烟、饮酒、从事重体力劳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更高。例如男性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高盐食物会损伤胃黏膜,使胃黏膜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增加。比如喜欢吃腌制食品、咸菜等的人群,患胃癌风险较高。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胃部血液循环和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增加胃癌发生几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会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复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癌变,无论年龄、性别,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都需重视并规范治疗。
4.病史因素
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属于胃癌高危人群。例如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功能和形态发生改变,癌变几率比正常人高。这些有基础胃病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胃癌。
三、检查手段辅助判断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部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溃疡、肿块、糜烂等异常表现。在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对于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有胃部不适、有胃部基础疾病等情况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比如有萎缩性胃炎病史的患者,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癌病变。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胃部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如肝脏、胰腺等是否有转移病灶。CT检查,尤其是增强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胃部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判断胃癌的分期等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CT检查可以发现胃部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血管、淋巴结是否肿大等,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PET-CT检查对于发现全身转移病灶有一定优势,但相对费用较高,一般在怀疑有远处转移等情况下考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