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由长期高血压等致脑内小穿通动脉病变闭塞形成,双侧多发小梗死灶。发病与高血压、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部分无症状,部分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老年人及有基础病者影响更甚,影像学可通过CT或MRI诊断,需控制基础病、调整生活方式,老年人和有基础病者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发缺血性梗死。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例如,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病变会影响脑内穿通动脉的血流灌注,使得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梗死灶。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出现老化、弹性下降等改变,尤其是50-70岁的中老年人,更易发生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下降,在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下更易出现血管病变。
其他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与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脂血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及相关情况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做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而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轻度的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言语不利等。肢体无力可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的轻度乏力,活动不灵活;感觉减退可表现为肢体的麻木感等。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出现症状逐渐加重的情况,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这类人群本身就存在血管和代谢方面的异常,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病情。例如,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状态差,脑梗死发生后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更大,而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生后血糖控制也会面临更大挑战,因为梗死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调节。
影像学表现
通过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头颅CT上表现为双侧脑部的小的低密度病灶;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更为敏感,可发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病灶,且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数量、位置等情况。
预防与注意事项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高脂血症患者需调整血脂水平,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治疗等使血脂达标。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建议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的摄入,控制糖分的摄取,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以上。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适中,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如从卧位突然站起等,防止因血压波动过大而诱发脑梗死相关的不适症状。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有基础病的人群:这类人群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监测,不能自行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例如,高血压患者不能随意停服降压药,否则容易导致血压反跳,加重病情。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肢体无力加重、言语不利明显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