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与胃穿孔在疼痛特点、伴随症状、发病诱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胃溃疡具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特点,伴反酸等,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因致,靠胃镜等诊断,行抑酸等治疗;胃穿孔是突发剧烈刀割样腹痛,伴腹膜刺激征等,多在胃溃疡基础上因腹内压升高诱发,靠腹立位X线平片等诊断,多需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有相应考量。
胃穿孔疼痛:突发的剧烈腹痛,疼痛往往十分尖锐、呈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起始部位多为上腹部,随后迅速扩散至全腹部。这种疼痛是因为胃穿孔后,胃内的消化液等刺激性内容物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所致。无论哪个年龄、性别患者,胃穿孔引起的腹痛都是极其剧烈的,且会迅速蔓延,比如儿童胃穿孔,也会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并很快波及全腹,这是与胃溃疡疼痛明显不同的特点。
伴随症状
胃溃疡: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不同年龄人群伴随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胃溃疡患者可能除了上腹部疼痛外,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胃溃疡影响营养摄入会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功能减退,伴随症状可能不典型,但仍可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胃溃疡情况。
胃穿孔:除了剧烈腹痛外,常伴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孕妇胃穿孔,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因为剧烈腹痛可能引起子宫收缩等情况;老年患者胃穿孔,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扩散等风险更高,伴随的感染中毒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恢复相对较慢。
发病诱因
胃溃疡:多种因素可诱发,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约半数以上胃溃疡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容易诱发胃溃疡;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也是常见诱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诱因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胃溃疡,而老年男性可能更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长期服用某些慢性病药物有关。
胃穿孔:多是在胃溃疡的基础上发生,暴饮暴食、剧烈咳嗽、剧烈呕吐等导致腹内压突然升高的因素容易诱发胃穿孔。比如胃溃疡患者进食过多过饱后,胃内压力增加,可能导致溃疡部位穿孔;老年人如果有剧烈的咳嗽,也可能因腹内压瞬间升高诱发胃穿孔。不同年龄人群诱因侧重点不同,儿童胃穿孔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胃壁肌层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孕妇胃穿孔可能与孕期生理变化导致胃的负担加重等因素有关。
诊断方法
胃溃疡: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胃镜下可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溃疡的良恶性;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也是常用方法,通过钡剂在胃肠道内的显影情况来判断是否有溃疡及溃疡的相关表现,但准确性相对胃镜稍差。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注意,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要考虑心肺功能等情况。
胃穿孔:腹部立位X线平片是常用诊断方法,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这是胃穿孔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腹部超声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可发现腹腔内游离液体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孕妇胃穿孔进行X线检查需要特别谨慎,因为X线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可选择其他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胃溃疡: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比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使用铋剂等保护胃黏膜;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略有不同,儿童胃溃疡治疗时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胃穿孔:一旦确诊,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修补穿孔部位。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穿孔小的患者,在严密观察下也可尝试保守治疗,但风险较高。特殊人群如孕妇胃穿孔,手术需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老年患者手术要评估全身状况,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