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根据不同类型有不同治疗方式,急性中耳炎全身治疗用合适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局部治疗依鼓膜穿孔前后情况用药;分泌性中耳炎保守治疗包括改善通气、促进积液吸收、治疗相关疾病,无效则手术;慢性中耳炎单纯型局部用药加治病因,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尽早手术;儿童患者在各型中耳炎治疗中需注意药物适用及病情观察等,成人患者则要考虑基础疾病等选择治疗及术后护理等。
一、急性中耳炎治疗
(一)全身治疗
1.抗生素应用: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抗生素。如儿童患者,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一般可选用阿莫西林等药物;成人若考虑为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也可选用阿莫西林等,若患者对青霉素类过敏,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需根据病原体药敏情况调整,遵循足量、足疗程原则。
2.对症治疗:发热时,对于儿童患者,若体温在38.5℃以上,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成人发热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退热药物。
(二)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可使用2%酚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
2.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二、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一)保守治疗
1.改善中耳通气:可使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减轻鼻咽部及咽鼓管黏膜肿胀,改善通气引流,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儿童患者需谨慎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等。
2.促进中耳积液吸收:对于儿童患者,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短期口服泼尼松等,但需权衡利弊,注意药物副作用;也可进行咽鼓管吹张,如捏鼻鼓气法等,但操作需正确,避免用力不当导致鼓膜损伤等。
3.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之一,若腺样体肥大严重,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
(二)手术治疗
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对于儿童鼓膜置管术,需评估患儿具体情况,如积液持续时间较长等情况时可考虑。
三、慢性中耳炎治疗
(一)单纯型慢性中耳炎
1.局部治疗:间歇期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发作期先清洗外耳道脓液,再用抗生素滴耳液。
2.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慢性病灶,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避免中耳炎反复发作。
(二)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病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等。手术目的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防止并发症发生,如颅内、颅外并发症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尽量减少对耳部正常结构发育的影响。
四、不同人群中耳炎治疗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急性中耳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中耳炎易反复发作。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儿童适用性,如退热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儿童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同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耳部疼痛、发热等症状是否缓解,若病情加重需及时就医。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要关注其听力情况,因为长期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等,定期进行听力评估很重要。
2.慢性中耳炎:儿童慢性中耳炎手术时,要考虑到耳部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尽量保护耳部正常结构,促进术后耳部功能恢复,并且要关注术后儿童的康复情况,包括听力恢复、耳部并发症发生等。
(二)成人患者
1.急性中耳炎:成人急性中耳炎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如是否有肝肾功能不全等,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同时,成人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避免因劳累等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中耳炎病情加重或复发。
2.慢性中耳炎:成人慢性中耳炎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全身情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若有需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状态后再进行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耳部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同时要定期复查,观察耳部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