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液体补充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休息和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分抗感染、止泻、解痉止痛药物;液体补充分口服和静脉补液;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一)休息
急性肠炎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让肠道得到相对安静的环境,利于恢复。对于儿童来说,保证充足睡眠尤为重要,因为儿童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休息不好可能影响机体恢复和免疫力。
(二)饮食调整
1.急性期:发病初期肠道功能较弱,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肠道刺激,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加重。对于婴幼儿急性肠炎,要注意喂养的规律性和卫生性,避免因喂养不当加重病情。
2.缓解期: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营养均衡,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鸡蛋、瘦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再次食用不洁食物引发肠道感染复发。
二、药物治疗
(一)抗感染药物
1.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如果明确是细菌感染导致,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要注意该类药物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使用禁忌,儿童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
2.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肠炎一般具有自限性,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如果是严重的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等,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针对轮状病毒进行常规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二)止泻药物
1.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病菌等,起到保护肠黏膜和止泻的作用。对于各年龄段的急性肠炎患者均可使用,儿童使用时要注意按照合适的剂量服用,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调整用量。
2.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助于缓解急性肠炎引起的腹泻等症状。常用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对于婴幼儿急性肠炎,使用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但要注意益生菌的储存条件和服用方法,避免影响其活性。
(三)解痉止痛药物
如果患者腹痛症状较为明显,可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颠茄片等,但此类药物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颠茄片可能会引起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三、液体补充治疗
(一)口服补液
对于轻、中度脱水的急性肠炎患者,可给予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要少量多次进行,保证水分和电解质的持续补充。对于儿童急性肠炎出现脱水情况,要密切关注其口服补液的情况,根据脱水纠正情况调整口服补液盐的用量。
(二)静脉补液
如果患者出现重度脱水或不能口服补液的情况,需要进行静脉补液治疗。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电解质等,以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在静脉补液过程中,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脱水程度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尤其要关注儿童患者的补液速度和量,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肺负担加重等不良后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急性肠炎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卫生和营养均衡,在药物使用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例如,儿童腹泻时尽量避免使用强效的止泻药,除非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情况等,一旦出现病情加重或脱水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肠炎时,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对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更要重视液体补充治疗。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孕妇
孕妇患急性肠炎时,用药要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止泻药物等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液体补充治疗也要及时,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