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点滴治疗涉及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类、抑制胃酸分泌类、抗感染类药物,不同药物有不同作用,治疗时需注意儿童、老年患者输液速度控制,监测药物过敏,还需根据病因调整治疗方案。
一、急性肠胃炎常见的点滴治疗药物及作用
(一)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类
1.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对于急性肠胃炎患者,由于频繁呕吐、腹泻,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糖分以及钠等电解质,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正常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对稳定,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成分能够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保持在正常范围,防止出现低渗或高渗状态,尤其适用于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均可使用,但对于有严重心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过多输入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2.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能补充氯、钠、钾等电解质,其成分比例与人体细胞外液的电解质组成相近,可纠正因急性肠胃炎引起的电解质失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成人,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情况调整剂量,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对电解质失衡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更需严格控制输入速度和剂量;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若患有急性肠胃炎,使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补充电解质时也需关注自身电解质情况,调整用量;有肾脏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防止加重肾脏负担。
(二)抑制胃酸分泌类
1.质子泵抑制剂相关制剂
如泮托拉唑等(通过静脉给药途径)。急性肠胃炎时,胃酸分泌可能增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不适症状。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使用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计算合适剂量,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不同;女性在孕期、哺乳期使用时需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有肝脏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考虑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三)抗感染类
1.抗生素类药物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能会使用抗生素。例如左氧氟沙星等(需根据病情和细菌培养等情况选用)。对于成年患者,在无过敏等禁忌证的情况下,根据感染情况使用;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因为可能影响软骨发育;女性在孕期、哺乳期一般不使用此类药物,除非利大于弊且有医生评估;有神经系统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为此类药物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等。
二、点滴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输液速度的控制
1.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心肺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善,输液速度需要严格控制,一般要比成人慢,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等情况。例如婴儿急性肠胃炎进行点滴时,速度可能控制在每分钟1-2ml/kg左右,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成人患者一般根据病情和身体耐受情况调整速度,一般开始时可稍快,但也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无心慌、气促等表现。
2.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老年患者,输液速度也需要适当减慢,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脏功能、血管弹性等相对较差,过快输液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二)药物过敏的监测
1.在点滴治疗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不同性别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过敏史的询问。例如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前,必须确认患者没有相关药物过敏史,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更要谨慎用药,在点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的表现,一旦出现要立即停止输液,并进行相应的抗过敏治疗。
(三)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1.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点滴治疗方案需要调整。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主要以补充水分、电解质等对症治疗为主;而细菌感染引起的则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如呕吐、腹泻是否减轻等,调整点滴的药物和剂量。例如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补液等治疗后,呕吐、腹泻症状明显减轻,可能需要减少补液的量和速度,或者调整药物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