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处理分为紧急处理、进一步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紧急处理需保持冷静,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且头部稍前倾,捏紧双侧或单侧鼻翼510分钟压迫止血,同时可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若紧急处理后血未止住或出血量大需去医院,医生会依情况采取鼻腔填塞、烧灼止血或手术止血。特殊人群中,儿童鼻出血常见,家长安抚同时注意压迫力度,养成良好习惯;老年人鼻出血可能与高血压等有关,要关注血压;孕妇鼻出血先稳定情绪,就医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因凝血异常难止血,需尽快就医并告知病史;长期服抗凝药患者鼻出血时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一、鼻出血的紧急处理
1.保持冷静与正确姿势:鼻出血时,患者应保持冷静,避免紧张,因为紧张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同时,应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不要后仰,以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恶心、呕吐,甚至误吸。这一姿势有助于血液从鼻腔流出,而不是倒流至呼吸道。
2.压迫止血: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这种压迫可以直接作用于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利特尔区),多数鼻出血可通过这种方法得到初步控制。若仅单侧出血,可压迫出血侧鼻翼。在压迫过程中,不要频繁松开手指查看出血情况,以免影响止血效果。
3.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前额、鼻根部等部位。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注意冷敷时不要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可在冰块外包一层毛巾,防止冻伤皮肤。
二、鼻出血的进一步处理
1.医院就诊:若经过上述紧急处理后,鼻出血仍未停止,或出血量大,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在鼻内镜下查找出血点,针对不同的出血部位和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鼻腔填塞:对于出血较剧烈、出血部位不明确或无法直接止血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进行鼻腔填塞。常用的填塞材料有凡士林油纱条、膨胀海绵等。鼻腔填塞一般在2448小时后取出,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鼻部胀痛、呼吸不畅等不适。
3.烧灼止血:对于明确的出血点,医生可使用化学药物(如硝酸银、三氯醋酸等)或电凝、射频等方法进行烧灼,使出血点局部组织凝固,达到止血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出血较局限、出血量相对较小的情况。
4.手术止血:对于严重的鼻出血,经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或存在鼻腔、鼻窦肿瘤等引起的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止血。手术方式根据具体病因和出血部位而定,如鼻中隔矫正术、鼻窦开放术等。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鼻出血较为常见,多因鼻腔黏膜干燥、挖鼻等引起。在紧急处理时,家长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孩子哭闹加重出血。由于儿童鼻腔相对较小,压迫止血时力度要适中,避免损伤鼻部组织。若出血频繁或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经常挖鼻。
2.老年人:老年人鼻出血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有关。在鼻出血时,除了进行常规的紧急处理外,要密切关注血压情况。若本身有高血压病史,应及时测量血压,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加重出血。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较慢,鼻出血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擤鼻。
3.孕妇:孕妇鼻出血可能会因担心对胎儿造成影响而过度紧张。首先要稳定情绪,采取正确的止血方法。若鼻出血持续不止,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和操作。孕妇平时要注意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避免用力擤鼻和挖鼻。
4.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异常,鼻出血可能不易止住。一旦发生鼻出血,应尽快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平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5.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如因心血管疾病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鼻出血时止血相对困难。若鼻出血发生,在进行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抗凝药物,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此类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