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有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月经异常、全身症状等表现,其原因包括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和自身因素(免疫力低下、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不同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和风险有差异。
一、盆腔炎的症状
(一)下腹疼痛
育龄女性较为常见,多为持续性疼痛,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可能加重。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女性炎症反应相对较明显时疼痛可能更剧烈;而更年期女性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轻些,但仍需重视。例如,一些研究显示,约70%-80%的盆腔炎患者会出现下腹疼痛症状。
性生活方面,有性生活的女性患盆腔炎风险相对高,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情况易引发炎症导致下腹疼痛;无性生活女性也可能因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原因出现下腹疼痛,但相对较少见。
(二)阴道分泌物异常
分泌物量增多,质地可能发生变化,可呈脓性、有异味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也有影响,比如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的女性更容易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因为免疫力下降时阴道局部防御能力减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导致分泌物改变。年龄上,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在发育中,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分泌物情况,若出现异常需警惕盆腔炎可能;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因炎症出现分泌物异常。
(三)月经异常
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对于有生育史的女性,月经异常可能会影响受孕情况,因为盆腔炎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等问题影响受精卵着床;年轻未生育女性若出现月经异常合并盆腔炎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比如一些盆腔炎患者会出现经期延长至7-10天甚至更久,月经量较以往增多1-2倍等情况。
(四)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时可超过39℃。伴有寒战、乏力等表现。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的女性,自身免疫力受影响,患盆腔炎后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发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等。年龄较大的女性,身体机能衰退,出现全身症状时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精心的护理。
二、盆腔炎的原因
(一)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主要是通过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从宫颈上行感染至盆腔。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交年龄小、性交过频等不良性生活方式的女性,上行性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例如,研究发现,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患盆腔炎的风险是单一性伴侣女性的5-10倍。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患有阑尾炎的患者,如果炎症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炎症可能会波及盆腔,引发盆腔炎。不同年龄人群临近器官炎症蔓延的概率有所不同,儿童期临近器官炎症较少见,所以因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导致盆腔炎相对少见;而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临近器官疾病相对较多,如阑尾炎、结肠炎等,发生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引发盆腔炎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产后产妇身体虚弱,宫颈口尚未完全关闭,如分娩造成产道损伤或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情况,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引起感染;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过长、宫腔操作无菌操作不严格等,都可导致盆腔炎。产后女性身体抵抗力低,若月子期间护理不当,就容易发生产后感染引发盆腔炎。对于流产后的女性,无论是药物流产还是手术流产,都需要注意预防感染,否则也容易出现盆腔炎。
(二)自身因素
免疫力低下: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盆腔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适宜病原体生长繁殖,从而增加盆腔炎的发病风险。年龄也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患盆腔炎的概率相对年轻人要高一些,而且病情可能更复杂,恢复也相对较慢。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有性生活等,都可导致盆腔感染。进行宫腔内手术的女性,术后需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等,以降低感染风险。不同年龄接受宫腔内手术的女性,风险也有差异,年轻女性如果不注意术后护理,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中老年女性可能本身免疫力等情况相对差些,术后感染风险也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