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良性肿瘤是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生长缓慢且危害相对较小的肿瘤,常见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诊断靠妇科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随访观察和手术,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育龄期、绝经期及特殊基础疾病人群需分别考量,选择合适诊疗方案。
常见类型及特点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多见于30-50岁妇女,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改变(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等)。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
卵巢囊肿: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浆液性囊腺瘤常见于30-40岁女性,多为单侧,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囊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黏液性囊腺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多为单侧,体积较大或巨大,囊内为胶冻样黏液。多数卵巢囊肿患者无症状,囊肿较大时可能有腹部胀满感或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等,部分卵巢囊肿可能发生蒂扭转、破裂等并发症。卵巢囊肿的发生与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可初步了解子宫、附件的情况,触摸是否有肿块及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盆腔内器官及肿块的情况,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性质,区分囊性或实性,对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B超下子宫肌瘤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卵巢囊肿表现为附件区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盆腔深部结构及一些特殊部位的肿瘤诊断有优势,能更精确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实验室检查: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患者CA125可能轻度升高,黏液性囊腺瘤患者CA125也可能有一定变化,但这些标志物的异常并非特异性的,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治疗原则
随访观察: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妇科良性肿瘤,尤其是接近绝经年龄的患者,由于绝经后肿瘤可能自行萎缩,可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密切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例如,直径小于5cm的无症状卵巢囊肿,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B超。
手术治疗
肌瘤剔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将子宫肌瘤剔除,保留子宫。
子宫切除术:对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可行子宫切除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可选择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
卵巢囊肿剔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将卵巢囊肿剔除,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或囊肿疑有恶变的患者,可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妇科良性肿瘤可能影响生育,如较大的子宫肌瘤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增加流产风险;卵巢囊肿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排卵及内分泌功能。育龄期女性发现妇科良性肿瘤后,需根据肿瘤情况及生育计划,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发现子宫肌瘤,若肌瘤较小且未影响宫腔形态,可在密切监测下尝试怀孕;若肌瘤较大或影响宫腔,可能需要先进行手术治疗再考虑受孕。
绝经期女性:绝经期女性的妇科良性肿瘤,由于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部分肿瘤可能会缩小或停止生长。但仍需定期检查,因为少数肿瘤可能发生恶变。绝经期女性若发现妇科良性肿瘤,可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及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随访观察或手术治疗。例如,绝经后发现的卵巢囊肿,若持续存在或有增大趋势,应考虑手术切除,以排除恶变可能。
特殊情况人群:对于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在治疗妇科良性肿瘤时需更加谨慎。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手术前后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合并心脏病的患者,手术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需在术前对心功能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