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术后康复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分为早期(1-2周)、中期(2-8周)、后期(8周以上)阶段,早期主要是伤口护理和简单肌肉收缩,中期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进行行走练习,后期进一步增加活动范围、加强力量训练及恢复复杂活动,完全康复需3-6个月甚至更长,康复中要定期复查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一、早期康复(术后1-2周)
1.术后即刻
术后早期主要是进行伤口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此时患者需要保持患肢抬高,一般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特别注意伤口的清洁和制动,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成人患者同样要注意患肢的制动,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
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练习,比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轻微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家长要协助进行适当的肌肉活动,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不良影响;成人则可以自主进行,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2.术后1周左右
肿胀会逐渐消退,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例如,使用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进行缓慢的膝关节屈伸活动,活动范围一般从0°-30°左右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关节灵活性和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在进行被动活动时要更加轻柔,活动范围的增加要更缓慢,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引起疼痛和不适。成人患者在这个阶段可以逐步增加被动活动的范围,但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二、中期康复(术后2-8周)
1.术后2-4周
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开始进行主动的膝关节屈伸练习。患者可以在卧床时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将患肢伸直,慢慢抬高,离床面约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年轻患者,可能可以更快地增加直腿抬高的难度和次数,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儿童患者在进行直腿抬高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其腿部力量情况,帮助其正确完成动作,并且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调整练习强度。同时,继续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至60°-90°左右。
2.术后4-8周
逐步增加膝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开始进行主动的屈膝练习。可以在坐位或卧位下进行,患者自己努力弯曲膝关节,同时配合使用双手辅助增加屈曲角度。此时也可以开始进行一些不负重的行走练习,使用拐杖辅助,患肢部分负重。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在进行行走练习时要更加谨慎,避免患肢过早承受过多重量影响骨折愈合。老年患者在进行行走练习时,要确保有足够的支撑和安全保障,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并且要注意行走的距离和速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
三、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上)
1.术后8-12周
进一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争取达到正常的屈伸度。同时加强股四头肌和小腿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进行抗阻练习,比如使用弹力带进行屈膝抗阻练习。此时患者可以逐渐开始部分负重行走,然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负重程度。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所以在康复训练时要密切监测血糖,确保在合适的血糖水平下进行训练,以促进骨折更好地愈合和康复。
2.术后3个月以上
当骨折愈合良好时,患者可以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包括慢跑、上下楼梯等较复杂的活动。但要注意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难度,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能可以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运动水平;而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到能够进行日常活动的水平,并且要持续进行适当的锻炼以维持膝关节的功能。
一般来说,髌骨骨折术后完全康复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同时,康复训练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