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肺炎的相关因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感染,非感染因素有环境(空气污染、居住环境潮湿)、喂养(呛奶、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不完善、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等。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儿肺炎较常见的病毒之一,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接触口鼻而感染。例如,在托儿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婴儿容易相互传播呼吸道合胞病毒从而引发肺炎。
腺病毒也是导致婴儿肺炎的重要病毒,它可以在婴儿群体中造成局部暴发流行。腺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婴儿感染后可引起肺部炎症反应。
2.感染机制
病毒侵入婴儿呼吸道后,会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同时,病毒感染会激活婴儿体内的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但婴儿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免疫反应可能过度或失调,进一步加重肺部的炎症损伤,导致肺炎的发生。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婴儿肺炎的常见细菌之一。婴儿可能通过吸入含有肺炎链球菌的飞沫而感染,比如在周围有肺炎链球菌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婴儿吸入带有细菌的飞沫后,细菌可到达肺部引发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导致婴儿肺炎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多由皮肤感染灶的细菌经血行传播至肺部引起肺炎,尤其是当婴儿皮肤有破损感染时,细菌更容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
2.感染引发肺炎的过程
细菌进入婴儿肺部后,会在肺部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肺部的急性炎症反应。肺炎链球菌可引起肺泡壁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导致肺部出现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等病变,从而引发肺炎。
(三)支原体感染
1.支原体传播与婴儿感染
肺炎支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婴儿在与支原体感染者密切接触时容易被感染。例如,家庭中如有成员感染肺炎支原体,婴儿就有较大的感染风险。
2.支原体导致肺炎的原理
肺炎支原体黏附在婴儿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然后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的免疫损伤。支原体代谢产物会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导致婴儿出现咳嗽、发热等肺炎相关症状。
二、非感染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如空气中的PM2.5、烟雾等可刺激婴儿呼吸道。例如,长期处于吸烟环境中的婴儿,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使婴儿更容易发生肺炎。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婴儿吸入污染空气后,也会对肺部造成不良影响,增加肺炎的发生风险。
2.居住环境潮湿
潮湿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滋生。婴儿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接触到这些微生物的机会增加,容易引发肺部感染进而导致肺炎。比如,南方地区梅雨季时,如果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较大,就容易滋生霉菌等,增加婴儿患肺炎的可能性。
(二)喂养因素
1.呛奶
婴儿尤其是月龄较小的婴儿,在喂养过程中如果喂养姿势不当,如平躺喂养时奶液容易反流进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例如,婴儿吃奶过急、过快,或者喂奶后立即让婴儿平躺,都可能导致奶液呛入气管,引起肺部炎症反应。
2.营养不良
婴儿营养不良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例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婴儿,体内免疫球蛋白等抗体的合成减少,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的侵袭,从而增加肺炎的发生概率。如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辅食,就可能导致婴儿营养不良。
(三)其他因素
1.免疫功能不完善
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还比较弱,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差。例如,这个年龄段的婴儿更容易受到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而引发肺炎。
2.先天性呼吸道畸形
婴儿如果存在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如先天性气管-食管瘘等,会影响正常的呼吸和吞咽功能,导致奶液等容易误吸入肺部,从而增加肺炎的发生风险。同时,呼吸道畸形也会使婴儿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受到影响,为病原体感染肺部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