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阴道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阴道微生态失衡及其他因素有关。病原体感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原虫等过度增殖或入侵;阴道微生态失衡涉及雌激素水平变化、局部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其他因素有生活方式(不良卫生习惯、不适当性生活)和基础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影响。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需氧菌:
正常阴道内存在一定的需氧菌,当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如局部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一些需氧菌可能过度增殖引发感染。例如,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阴道,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环境,导致急性阴道炎。有研究表明,在一些不良卫生习惯下,如不注意外阴清洁等,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感染阴道的风险增加。
厌氧菌:
阴道内的厌氧菌群落失衡是急性阴道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加德纳菌等厌氧菌过度生长是细菌性阴道病等急性阴道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阴道内正常的酸碱度等微环境改变时,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刺激阴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例如,当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pH值升高时,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引发急性阴道炎。
2.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引起真菌性急性阴道炎的病原体。女性在孕期、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患有糖尿病等情况下,阴道内环境改变,白色念珠菌容易大量繁殖。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几率增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阴道正常菌群,使白色念珠菌失去制约而大量生长,引发急性阴道炎。
3.原虫感染
阴道毛滴虫是引起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原体。性行为传播是滴虫性阴道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健康女性与感染滴虫的男性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后,容易感染阴道毛滴虫。此外,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的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阴道毛滴虫寄生在阴道内,消耗阴道内的糖原,改变阴道的酸碱度,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引起阴道炎症反应。
二、阴道微生态失衡
1.雌激素水平变化
对于女性来说,不同生理阶段雌激素水平不同。例如,青春期前女性雌激素水平较低,阴道内糖原含量少,pH值偏高,不利于乳酸杆菌生长,阴道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急性阴道炎;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阴道内菌群失调,也容易发生急性阴道炎。在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为念珠菌等病原体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若此时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就容易引发急性阴道炎。
2.局部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阴道黏膜是抵御病原体的重要屏障。当阴道黏膜受到机械性损伤时,如性生活过于剧烈、阴道检查等,局部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病原体容易侵入阴道引发炎症。此外,一些化学物质的刺激,如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冲洗阴道,也会破坏阴道黏膜的完整性,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增加急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三、其他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卫生习惯:
不良的卫生习惯是急性阴道炎的重要诱因。例如,不勤换内裤、不注意外阴清洁等,会使阴道局部长期处于潮湿、不清洁的环境中,有利于病原体滋生繁殖。长期使用卫生护垫等产品,会使阴道局部透气性差,也容易导致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急性阴道炎。
性生活因素:
不适当的性生活是急性阴道炎的常见诱因。性生活频率过高、性伴侣不固定等情况,容易引入外界病原体,破坏阴道正常菌群。此外,性生活时不注意卫生,如双方在性生活前未清洁外生殖器等,也会增加病原体感染阴道的机会,引发急性阴道炎。
2.基础疾病因素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有利于念珠菌等真菌的生长繁殖。长期高血糖环境也会影响阴道局部的免疫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发生真菌性急性阴道炎,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例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即使积极治疗阴道炎,但由于血糖控制不稳定,阴道炎仍难以彻底治愈。
免疫功能低下:
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等)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全身免疫功能低下,阴道局部的防御能力也会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发急性阴道炎。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极弱,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其中就包括急性阴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