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遗症偏瘫的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含运动功能、平衡与协调训练)、物理治疗(低频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作业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手工操作训练)及药物辅助治疗,各部分有不同训练内容、频率等要求,且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及注意相关事项,儿童患者有特殊注意点。
一、康复训练
1.运动功能训练
被动运动:对于完全不能活动的偏瘫患者,家属或康复治疗师可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被动运动,频率一般为每天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这样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维持关节的活动度。例如,对于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等被动活动;对于膝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强度和频率可根据其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柔韧性较好,但肌肉力量较弱,运动时要更加轻柔。
主动运动:当患者有一定运动能力时,应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如从简单的床上翻身开始,逐渐过渡到坐起、站立、行走等训练。主动运动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强肌肉力量。一般来说,每天可进行3-4次主动运动训练,每次持续20-30分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避免因运动导致血压剧烈波动或低血糖等情况。
2.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平衡、站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可从无支撑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和无支撑的不同角度坐位平衡;站位平衡则从扶持站位开始,逐步过渡到独立站位、站立位重心转移等训练。平衡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频率为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老年人由于平衡功能本身较差,在平衡训练时需要有人在旁保护,防止摔倒。
协调训练:可通过指鼻试验、对指试验等方式进行。让患者用患侧手指触摸自己的鼻尖,再触摸治疗师的手指,或双手示指相互接触等。协调训练能提高患者肢体的协调性,一般每天进行1-2次,每次10-15分钟。对于儿童患者,协调训练可结合游戏的方式进行,增加趣味性,提高患者的参与度。
二、物理治疗
1.低频电刺激
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增加肌肉的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常用的低频电刺激方法有感应电疗法、间动电疗法等。治疗频率一般为每周3-5次,每次治疗时间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一般为15-20分钟。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患者,在进行电刺激时要注意电极的放置位置和强度,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2.功能性电刺激(FES)
FES是通过电极刺激相关肌肉,诱发肌肉收缩,从而产生功能性运动。例如,对于偏瘫患者的足下垂,可应用FES刺激胫前肌,帮助患者背屈踝关节。FES的参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周进行3-5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20-30分钟。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电子设备的患者,要谨慎使用FES,避免设备之间相互干扰。
三、作业治疗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训练。例如,训练患者用患侧手穿衣,从简单的套头衫开始,逐渐过渡到纽扣衣等。通过这些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训练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安排,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30-40分钟。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穿衣训练时,可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方便操作。
2.手工操作训练
如进行编织、拼图、书法等手工活动。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手工操作训练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对于儿童患者,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手工活动,如简单的拼图、折纸等,既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又能促进其智力发展。
四、药物辅助治疗
虽然药物具体使用不涉及剂量等指导,但一些药物可能在脑梗塞后遗症偏瘫治疗中起到辅助作用。例如,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可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环境。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如某些改善脑循环药物可能有出血倾向等风险,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谨慎使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