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发病在胃黏膜,由多种因素致各年龄段发病,症状轻不典型,并发症少;胃溃疡是胃黏膜慢性溃疡,发病在胃黏膜层及更深,与幽门螺杆菌等有关,有典型周期性节律性腹痛等症状,可致出血等并发症。检查上胃炎胃镜见胃黏膜充血等表浅病变,胃溃疡见溃疡病灶;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高。治疗上胃炎需去除病因、药物治,胃溃疡同样去病因、药物治且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根除,治疗均要考虑不同人群个体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胃黏膜。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酒精刺激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有差异,比如长期酗酒、频繁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风险较高。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发病部位主要在胃的黏膜层及更深层次,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胃炎: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胃镜检查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而使症状略有不同。
胃溃疡:典型症状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如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下次进餐前缓解,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相对较有特点,不同人群由于个体差异,疼痛的程度、频率等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年轻患者可能疼痛相对更剧烈,而老年患者可能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但更易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情况
胃炎:一般并发症较少见,但如果是严重的胃炎长期不愈,可能会有胃黏膜萎缩等情况,进而增加发生其他胃部病变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萎缩性胃炎等的风险不同,老年人群相对更高。
胃溃疡:可能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出血时可表现为黑便、呕血等,穿孔时会出现剧烈的腹痛、腹肌紧张等急腹症表现,幽门梗阻时会有呕吐大量宿食等表现,这些并发症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发生并发症时病情可能更严重。
三、检查方法区别
胃镜检查
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病变相对较表浅,不同类型的胃炎胃镜下表现略有不同,比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的充血、水肿,而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有充血、水肿外,还可能有胃黏膜变薄等表现。
胃溃疡:胃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病灶,边缘整齐,底部有灰白色苔膜等,可明确溃疡的部位、大小等情况。
幽门螺杆菌检测
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较高,因为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的常见病因之一,不同年龄、感染幽门螺杆菌时间长短等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考虑其年龄特点,一般更倾向于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
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也较高,且胃溃疡患者如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上需要更注重根除幽门螺杆菌,不同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可能略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等因素,根除成功率相对稍低。
四、治疗原则不同
胃炎
一般治疗:去除病因,如避免饮酒、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不同年龄人群的一般治疗措施需调整,比如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可能损伤胃黏膜的物质,老年患者要更关注基础疾病对胃黏膜的影响及相应的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类型和病因用药,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需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选择要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比如儿童用药需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且注意剂量。
胃溃疡
一般治疗:同样需要去除病因,注意饮食规律等,不同人群的饮食建议有所不同,比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消化的饮食,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细软、易吸收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同时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溃疡患者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