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与胃溃疡在症状表现上有不同,胃炎疼痛无明显规律,有多种发病因素,检查可通过胃镜等;胃溃疡疼痛有进食-缓解规律,发病与幽门螺杆菌、胃酸等有关,检查以胃镜等为金标准,可从多方面鉴别二者,特殊人群需综合自身特点考虑各鉴别因素影响来准确区分。
一、症状表现
胃炎:胃炎患者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上腹部隐痛、胀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为轻微,有的则相对明显,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在体检时才被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胃炎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胃炎可能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女性在生理期前后胃炎症状可能受激素影响略有不同;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饮酒、吸烟的人群胃炎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较顽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胃炎症状可能反复发作。
胃溃疡:胃溃疡的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出现,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食后又重复这个规律;疼痛性质多为灼痛、钝痛等;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胃溃疡表现有特点,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女性胃溃疡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变化而症状改变;有长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胃溃疡风险较高且症状可能更明显;有胃溃疡病史且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症状可能更复杂。
二、发病机制
胃炎:多种因素可引起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发生;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也会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炎;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导致胃炎,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中各因素影响不同,儿童胃炎多与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有关;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炎症反应;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发病机制中不良因素持续作用;有自身免疫疾病病史人群自身免疫性胃炎风险增加。
胃溃疡: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黏膜,以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导致溃疡形成,此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神经精神因素也会影响胃酸分泌,增加胃溃疡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胃溃疡发病机制中各因素作用有差异,儿童胃溃疡多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女性在生理期等激素变化时可能影响胃酸分泌进而影响胃溃疡发病;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的人群胃溃疡发病机制中神经精神因素影响更显著;有家族胃溃疡病史人群可能在遗传等因素基础上受上述机制影响发病。
三、检查方法
胃炎: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看到胃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幽门螺杆菌检测也是常用方法,如尿素呼气试验,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幽门螺杆菌的代谢产物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同年龄人群胃镜检查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女性在月经期间一般可以进行胃镜检查,但需告知医生月经情况;有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人群胃镜检查要评估风险;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人群需更积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胃溃疡: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的金标准,不仅能直接观察到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鉴别溃疡是良性还是恶性;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也可用于胃溃疡的诊断,通过吞食钡剂后X线透视观察胃的形态和蠕动情况,发现龛影等溃疡表现。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需注意的问题与胃炎类似,儿童钡餐造影要考虑钡剂的剂量等;女性进行钡餐造影时要注意辐射影响等;有胃肠梗阻等情况人群检查方式需调整。
四、鉴别要点总结
通过症状表现、发病机制、检查方法等多方面可以区分胃炎和胃溃疡,胃炎疼痛多无明显规律,胃溃疡疼痛有进食-缓解的规律;发病机制中胃溃疡更强调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检查上胃镜等检查能直接直观区分胃黏膜病变的具体情况从而准确鉴别。特殊人群在区分时需综合其自身特点考虑各鉴别因素的影响,如儿童、女性特殊时期、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活方式人群等,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准确分析症状、发病、检查等方面来进行胃炎和胃溃疡的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