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外阴瘙痒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局部皮肤因素有卫生巾过敏、局部不透气;阴道炎症包括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卫生习惯不佳有经期清洁不当和过度清洁;全身性因素涉及糖尿病、黄疸;其他因素有穿着不当、心理因素等,出现症状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持续不缓解伴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特殊人群要针对性处理。
一、局部皮肤因素
卫生巾过敏:女性在月经期使用卫生巾,部分人可能对卫生巾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如表层的化纤材质、胶水等。过敏反应可导致外阴瘙痒,同时可能伴有外阴皮肤红肿、皮疹等表现。不同品牌、不同材质的卫生巾引起过敏的情况有所差异,一些对化学物质敏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局部不透气:月经期经血流出,需要使用卫生巾等产品,若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会导致外阴局部透气性差,汗液、经血等混合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引起瘙痒。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或长时间久坐的情况下,局部不透气的问题更为突出,会增加外阴瘙痒的发生风险。
二、阴道炎症
霉菌性阴道炎:月经期间,女性阴道局部环境改变,机体抵抗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容易诱发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典型症状为外阴瘙痒,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坐立不安,还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在月经期,由于经血的影响,症状可能会相对更明显,且霉菌性阴道炎容易在月经前后复发。
滴虫性阴道炎:月经期间阴道环境改变也可能导致滴虫性阴道炎发作。由阴道毛滴虫引起,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阴道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月经期间,阴道毛滴虫的活动可能会更加活跃,从而加重外阴瘙痒等症状。
三、卫生习惯不佳
经期清洁不当: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没有注意外阴的清洁,经血污染外阴皮肤,如果没有及时用温水清洗,污垢积聚容易刺激外阴引起瘙痒。例如,只是简单擦拭,而没有进行全面的清洗,就可能导致外阴局部清洁不彻底,引发瘙痒问题。而且,使用不洁净的卫生用品或清洗用具,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导致外阴瘙痒。
过度清洁:另一方面,有些女性过于注重经期外阴清洁,频繁使用阴道洗液冲洗阴道,这样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阴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引发炎症,出现外阴瘙痒等症状。正常阴道内有多种菌群相互制约,维持着阴道的微生态平衡,过度清洁会打破这种平衡,使得有害菌滋生,从而引起外阴瘙痒。
四、全身性因素
糖尿病:如果女性本身患有糖尿病,在月经期间,血糖水平可能会有一定波动,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霉菌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容易并发霉菌性阴道炎等,进而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尿液中含糖量较高,对外阴皮肤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加上可能存在的神经病变等因素,会增加外阴瘙痒的发生几率。而且,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黄疸:患有黄疸性疾病时,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会通过皮肤等途径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外阴瘙痒。例如肝胆系统疾病导致黄疸,除了外阴瘙痒外,还会有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等表现。胆红素的异常沉积可能会影响神经感觉,从而引发瘙痒症状。
五、其他因素
穿着不当:月经期间穿着紧身化纤内裤,不透气且不吸汗,会加重外阴局部的不舒适感,容易引起瘙痒。紧身内裤会使外阴处于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从而增加外阴瘙痒的发生风险。而化纤材质的内裤透气性更差,进一步加重了局部的不良环境。
心理因素: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心理状态的改变,如焦虑、紧张等,这些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瘙痒的感知,导致感觉外阴瘙痒,但实际上局部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病变。心理因素对外阴瘙痒的影响往往是相互作用的,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加重瘙痒的感觉,而瘙痒又可能进一步影响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出现月经期外阴瘙痒的情况,首先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卫生巾;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阴道分泌物异常、红肿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白带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对于心理因素导致的瘙痒,要注意调节心理状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