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药物辅助治疗。一般治疗有固定制动、休息与抬高患肢;手术治疗针对移位明显或特殊人群,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康复治疗分早期和中期,早期做未固定关节主动活动等,中期增加活动范围等;药物辅助治疗有消肿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药物,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差异。
一、一般治疗
1.固定制动
对于一些撕脱性骨折块较小且未明显移位的情况,可采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6周,通过固定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例如,手部的撕脱性骨折可使用石膏托固定,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运和感觉情况。
儿童的撕脱性骨折在固定时要特别注意固定的松紧度,因为儿童骨骼可塑性强,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要定期调整固定装置,观察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
2.休息与抬高患肢
受伤后应让患者休息,避免受伤部位再次负重或活动。同时,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例如,下肢撕脱性骨折患者卧床时可在脚下垫枕头,使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抬高患肢时要注意舒适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压疮等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当撕脱性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关节的稳定性或关节面的平整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膝关节的撕脱性骨折,骨折块移位较大,可能会影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和稳定性,此时需考虑手术。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运动员,由于其对关节功能恢复要求较高,即使撕脱性骨折块移位不明显,但为了尽快恢复运动功能,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撕脱的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固定。例如,踝关节的撕脱性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用螺钉固定骨折块。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对于儿童的撕脱性骨折手术,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材料,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固定后早期)
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和固定关节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例如,上肢撕脱性骨折固定后,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以及肩部、肘部肌肉的等长收缩,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老年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避免因训练过度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儿童在早期康复时,要注意引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因为儿童的配合度相对较低,可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儿童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和生长发育情况。
2.中期康复(固定拆除后)
当骨折部位达到一定的愈合程度,拆除固定装置后,可逐渐增加受伤部位的主动活动范围和力量训练。例如,下肢撕脱性骨折拆除石膏后,可先在拐杖辅助下进行行走训练,逐渐增加负重和行走距离。随着康复的进展,可进行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进度不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而儿童则在身体恢复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快康复训练进度,但要确保安全。
对于运动员等特殊人群,中期康复训练要注重针对性,根据其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和技能训练,以尽快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四、药物辅助治疗
1.消肿止痛药物
在骨折早期,受伤部位常伴有肿胀和疼痛,可使用一些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但需注意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除非有明确指征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例如,对于成人的撕脱性骨折早期肿胀疼痛,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症状。
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消肿止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可使用一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骨折固定等主要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促进骨折愈合药物的使用要考虑其个体差异,儿童使用促进骨折愈合药物时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