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出血需进行病情评估与一般处理,药物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和止血药物,内镜、介入、手术治疗各有适用情况,儿童和老年人肠胃出血有各自特殊处理要点,需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相应诊治及护理。
一、初步评估与一般处理
(一)病情评估
出血量判断:需观察患者症状,如少量肠胃出血可能仅有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而大量出血可出现呕血、黑便、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大量肠胃出血可能更快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及循环障碍表现;老年人可能对失血耐受性差,轻微出血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病因初步判断:要考虑患者病史,比如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需警惕溃疡活动导致出血;有肝硬化病史者要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情况;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药物的人群需考虑药物性胃炎出血可能。
(二)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让患者取平卧位,有呕血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对于儿童要确保其安静卧床,避免因躁动加重出血风险;老年人要注意翻身安全,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及时清除口腔内血液,防止窒息。儿童需特别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支持。
二、药物治疗
(一)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通过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创造胃内止血的弱酸环境,促进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因子发挥作用,有利于止血。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提高胃内pH值,促进消化性溃疡出血等的止血。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使用,但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合适剂量;老年人若有肝肾功能不全需谨慎使用,需监测药物相关指标。
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竞争抑制组胺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也可用于肠胃出血的辅助止血治疗,但其抑酸效果相对质子泵抑制剂较弱。
(二)止血药物
凝血酶:可直接作用于创面,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局部应用于消化道出血创面,能起到止血作用。儿童使用需注意剂量和操作的轻柔;老年人使用时要观察局部反应及全身凝血情况。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可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三、内镜治疗
(一)适用情况
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胃息肉出血等情况,内镜下可进行止血治疗,如内镜下喷洒止血剂、电凝止血、钛夹夹闭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肠胃出血,内镜治疗的时机和方式有所不同。例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在内镜发现溃疡基底有活动性出血或血管显露时,可及时进行内镜下止血。
儿童进行内镜治疗需在具备儿科内镜操作条件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内镜医生操作,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解剖特点;老年人若能耐受内镜检查,也可根据病情选择内镜治疗,但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监测。
四、介入治疗
(一)适用情况
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药物和内镜治疗控制的肠胃出血,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等导致的出血,可考虑介入治疗。通过选择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动脉,进行栓塞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风险和获益需综合评估,儿童进行介入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权衡辐射等风险;老年人要考虑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对介入治疗的耐受情况。
五、手术治疗
(一)适用情况
经过积极内科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有穿孔风险、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内科无法治愈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因胃肠道肿瘤导致的反复出血,在符合手术指征时需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及止血。儿童胃肠道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手术方案;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功能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六、特殊人群处理要点
(一)儿童
儿童肠胃出血需格外谨慎处理,首先要快速评估循环状况,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止血及支持药物。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操作要轻柔、精准。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肠胃出血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在药物使用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对于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其身体储备功能,术后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利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