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疾病相关有胃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刺激性食物、药物或感染等引起,慢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胃溃疡由幽门螺杆菌及胃酸过多致胃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十二指肠溃疡因幽门螺杆菌及胃酸过多致空腹痛等,饮食相关有暴饮暴食、进食过冷过热食物可致胃痛,精神心理因素致不良情绪影响胃肠功能引发胃痛,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部如胆囊炎胆结石可致右上腹疼痛放射至胃,心肌梗死少数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诊,儿童胃痛与饮食不规律、感染、腹部受凉等有关,孕妇因激素及子宫压迫致胃痛,老年人胃部功能减退易发病且可能因多种病及用药致胃痛。
一、胃部疾病相关
1.胃炎:
急性胃炎:多因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过辣、过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大量饮酒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引起。例如,大量饮酒后,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引发急性胃炎,出现胃痛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另外,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自身免疫因素等也可引起慢性胃炎,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胀痛等。
2.胃溃疡: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导致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典型症状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下次进餐前缓解,可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例如,幽门螺杆菌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得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增强,从而引发胃溃疡及相应的胃痛等表现。
3.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病因,胃酸分泌过多也是关键因素。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缓解,还可伴有夜间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这是因为空腹时胃酸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进食后胃酸被部分中和,疼痛缓解。
二、饮食相关
1.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导致胃过度扩张,引起胃部肌肉痉挛,从而出现胃痛。例如,一次性进食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胃需要分泌大量消化液来消化食物,而胃的消化能力有限,就会引发胃痛。
2.进食过冷或过热食物:过冷的食物可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平滑肌痉挛,导致胃痛;过热的食物会损伤胃黏膜,使胃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出现胃痛。比如,冬天大量食用冰镇饮料后,可能会马上出现胃部疼痛不适。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痛。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胃痛等不适。这是因为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等,从而干扰胃部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部
1.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和胃的神经支配有一定的关联,当胆囊发生炎症或有胆结石时,可引起右上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胃部,导致患者感觉胃痛。例如,胆结石嵌顿在胆管时,可反射性引起胃部不适和疼痛,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疼痛往往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或加重。
2.心肌梗死:少数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诊为胃痛。这是因为心脏和胃部的神经纤维有部分交叉,心肌缺血缺氧时,疼痛信号可能会传导至胃部相关神经,从而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胸闷、胸痛、出汗等不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易被忽视。
对于儿童来说,胃痛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童中也有发生,虽然比例较成人低但也存在)、腹部受凉等有关。比如儿童食用不洁食物后容易引起胃肠道感染,进而出现胃痛;儿童腹部保暖不当,受凉后也可能导致胃痉挛,引起胃痛。对于孕妇,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胃部等都可能导致胃痛。孕妇在孕期胃酸分泌变化,且随着子宫增大向上挤压胃部,容易出现胃部不适和疼痛,需要注意饮食调节等。对于老年人,胃部功能减退,胃肠蠕动减慢,更容易发生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其他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也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痛,需要特别关注其用药情况和基础疾病对胃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