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脑膜炎可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临床表现有年龄差异的一般症状、感染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常规检查外观、压力、细胞等及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头颅超声、CT或MRI),需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依据表现和检查结果明确类型并针对性治疗,新生儿等特殊人群需更细致观察及借助多种检查手段准确判断。
一、临床表现方面
(一)一般症状
1.年龄差异表现
新生儿脑膜炎: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拒奶、吐奶、嗜睡或烦躁不安、体温不升或发热等,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例如,有研究显示约半数新生儿脑膜炎患者首发症状为体温异常,可能是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成熟,对感染的反应不典型。
婴儿及幼儿脑膜炎:会出现发热、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症状,还可能有前囟饱满、紧张,因为婴儿的前囟未闭,颅内压升高时前囟会有相应表现。
儿童脑膜炎: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较大儿童可能会诉说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2.感染中毒症状:患儿可能有面色发灰、呼吸不规则、心率增快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皮肤花斑、四肢冰冷等,这是因为脑膜炎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影响全身血液循环。
(二)脑膜刺激征
1.颈强直:表现为颈部抵抗,患儿仰卧时,被动屈曲其颈部有阻力。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脑膜,引起颈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所致。
2.克氏征阳性:患儿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将其小腿抬高,正常人大腿与小腿可成角大于135°,而克氏征阳性时,该角小于135°,且有抵抗感。
3.布氏征阳性:患儿仰卧,前屈其颈部时发生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均为布氏征阳性,这是脑膜受刺激后引起的保护性反射。
二、辅助检查方面
(一)脑脊液检查
1.常规检查
外观: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混浊,甚至呈脓样;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微混;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
压力: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常升高。
细胞计数与分类: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多在1000×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性脑膜炎白细胞数轻度升高,多在(10-数百)×10/L,以淋巴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白细胞数中度升高,多在(50-5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可达1-5g/L;病毒性脑膜炎蛋白含量轻度升高或正常;结核性脑膜炎蛋白含量中度升高,多在0.5-2g/L。
糖含量: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常低于2.2mmol/L;病毒性脑膜炎糖含量正常或轻度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糖含量降低,多低于1.1mmol/L。
2.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如化脓性脑膜炎可培养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结核性脑膜炎可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
病毒学检查:采用PCR等方法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类型,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结核菌素试验及相关检查:结核性脑膜炎时,结核菌素试验可能呈阳性,还可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抗体等辅助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超声:对于新生儿脑膜炎,头颅超声可观察脑室情况、有无脑室扩张等,有助于了解颅内结构变化。
2.头颅CT或MRI:CT检查可发现脑膜炎导致的颅内并发症,如脑积水、脑脓肿等;MRI对颅内软脑膜病变显示更清晰,能发现早期脑膜炎症改变等情况,对于儿童脑膜炎评估颅内病变有重要价值。例如,结核性脑膜炎在MRI上可显示脑膜强化等表现。
三、综合判断
要综合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多方面情况来判断小孩是否患有脑膜炎。如果小孩出现发热、精神差、头痛、呕吐等表现,同时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如白细胞升高、蛋白升高、糖降低等,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结果,就需要高度怀疑脑膜炎,然后进一步根据病原学检查等明确具体是哪种类型的脑膜炎,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症状不典型,更需要仔细观察并借助多种检查手段来准确判断,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