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属于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中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二者在定义与范畴、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及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方面存在区别,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发病机制上脑梗塞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破裂出血,临床表现脑梗塞相对进展缓慢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多在活动中起病常伴头痛呕吐等,影像学检查脑梗塞头颅CT发病24-48小时现低密度灶、MRI早期敏感,出血性脑卒中头颅CT见高密度出血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对二者有不同影响,特殊人群需针对性处理。
一、定义与范畴
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梗塞: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发病机制差异
脑梗塞: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坏死或软化。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或者是血液成分改变,如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机制异常等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也可能是脑血管受到外来栓子(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形成的血栓脱落等)的栓塞,导致血管堵塞。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破裂;脑血管畸形,如脑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等。
三、临床表现不同
脑梗塞:症状相对进展较缓慢,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临床表现因梗塞部位和面积不同而异,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吞咽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
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往往较急,多在活动中起病,常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血压通常明显升高。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常见症状有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若出血位于脑干等重要部位,病情往往较为凶险。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塞: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更敏感,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病灶。
出血性脑卒中: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等情况可明确诊断。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年龄:两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而出血性脑卒中也可见于中老年人,不过年轻人中因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出血性脑卒中也有一定比例。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的弹性、血管壁状态等发生变化,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性别: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病,不过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可能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均是脑梗塞和中风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高血压如果控制不佳,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增加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同时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梗塞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病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心房颤动等)的患者发生脑梗塞的风险较高;有高血压病史且控制不佳的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及脑梗塞的风险均升高;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容易并发血管病变,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病几率。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脑血管储备能力下降,一旦发生脑梗塞或中风,病情往往更易加重,恢复相对较慢,在护理和治疗中需更加注重监测生命体征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遵循医生指导进行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再次发生脑梗塞或中风的风险;对于年轻患者中因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需进一步排查相关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