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康复和心理干预等方面。康复训练早期介入,有肢体运动、平衡与步行训练等;物理治疗有电刺激、温热疗法;作业治疗涵盖日常生活活动和手功能训练;中医康复有针灸、推拿按摩;心理干预包括情绪疏导和认知重建,各方面针对不同患者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康复。
肢体运动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关节活动,如屈伸、旋转等,可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一般每天进行数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主动运动则是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鼓励其进行瘫痪肢体的自主运动,如抬手、伸腿等动作,随着病情恢复逐渐增加运动难度和强度。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的上班族中风后,需更加注重肢体运动训练来恢复肢体功能。
平衡与步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肢体运动能力后,可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平衡训练可从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站位平衡,通过使用平衡板、平衡垫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步行训练则包括扶持步行、平行杠内步行等,帮助患者恢复步行功能。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中风后偏瘫患者,在进行平衡与步行训练时需密切监测血压,避免因训练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常用的有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和功能性电刺激(FES)。TENS通过电极片将低频电流作用于人体,可缓解疼痛、促进神经肌肉兴奋,从而辅助瘫痪肢体的运动恢复。FES则是利用电流刺激瘫痪肌肉,使其产生有规律的收缩,模拟正常的运动模式,对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电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控制电流强度和时间。
温热疗法: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温热疗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热敷时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红外线照射距离皮肤约30-50厘米,每次20-30分钟。对于有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如中风后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需特别注意温热疗法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方面的训练。通过让患者反复练习这些日常生活技能,帮助其恢复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训练患者用健手辅助患手穿衣,从简单的穿脱宽松衣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衣物。对于不同性别患者,作业治疗的可根据其日常习惯适当调整,如女性患者可增加化妆等美容相关的生活技能训练。
手功能训练:中风后偏瘫患者手部功能往往受损严重,手功能训练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使用握力球、手指积木等工具进行训练,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握力。例如,让患者用患手握住握力球,进行捏、握等动作练习,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数次。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加强手功能训练的强度和频率。
中医康复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经络,促进中风后偏瘫的恢复。常用的穴位有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等,下肢的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等。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方案。对于儿童患者,针灸治疗需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强度。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通过对瘫痪肢体进行揉、捏、推等手法按摩,帮助放松肌肉,防止肌肉萎缩。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推拿按摩时需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等并发症。
心理干预
情绪疏导:中风后偏瘫患者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可以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干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对老年患者可采用回忆往事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对儿童患者则需采用更加童趣化的方式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
认知重建: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康复的信心。向患者讲解中风后偏瘫康复的可能性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对于有文化程度差异的患者,认知重建的方式和内容需进行相应调整,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康复治疗方案。



